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72章 财政盈余 国库渐充

第272章 财政盈余 国库渐充(1/2)

目录

第272章 财政盈余,国库渐充

深秋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乾清宫的金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朱由检端坐御案之后,面前堆叠着各部院呈送的奏章。他手中拿着一份刚由通政司送来的密奏,眉宇间凝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陛下,户部尚书李邦华求见。”王承恩轻声通传,打断了皇帝的沉思。

朱由检抬头:“宣。”

李邦华步履沉稳地走进殿内,虽已年过五旬,但腰板挺直,目光如炬。令人意外的是,他今日手中竟未持那惯常厚重的账册,而是只捧着一本薄薄的奏疏。

“臣李邦华叩见陛下。”

“爱卿平身。”朱由检放下手中奏章,目光落在李邦华脸上,“朕方才正在看陕西巡抚奏报,潼关一战后安置流民、修复城池,所费不赀。户部还能支撑否?”

李邦华罕见地露出一丝笑意,那笑容在他素来严肃的脸上显得格外明亮:“臣正为此事而来。陛下,去年国库收支已经核算完毕,请陛下御览。”

朱由检接过奏疏,展开一看,瞳孔微微收缩。

殿内檀香袅袅,寂静无声,只闻得纸页翻动的沙沙声。

忽然间,朱由检猛地抬头,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光芒:“国库盈余七十八万两?李爱卿,这数字可准确?”

李邦华躬身道:“臣已命人核对三遍,分毫不差。此乃万历朝以来,国库首次出现盈余。”

朱由检霍然起身,绕过御案,在殿中踱步数周,忽然仰天大笑:“好!好!好!”

他连说三个“好”字,声震殿梁,连殿外侍卫都不禁侧目。

“王承恩,速传徐光启、孙元化、宋应星入宫!”朱由检难掩兴奋之情,“再命御膳房备宴,朕今日要与诸位爱卿同庆!”

待王承恩领命而去,朱由检才稍稍平复心绪,回到案前仔细审阅那份奏疏。李邦华立在一旁,适时解说:

“陛下推行新政一年来,清丈田亩增收田赋一百二十万两;盐政改革增收八十万两;海关税收六十五万两;宗室节流五十万两;新增皇营工坊利润四十万两。各项合计,较去岁增收达三百五十五万两。”

朱由检手指轻敲案面,眼中精光闪动:“而支出方面,军费增加一百五十万两,主要用于新军编练和辽东防务;科技投入增加八十万两;水利赈灾增加四十七万两。收支相抵,竟真有盈余!”

李邦华补充道:“此乃陛下圣明,新政得宜之功。去岁此时,国库空虚,太仓银仅够三月开支。而今不仅有了盈余,各地粮仓也渐充实,可谓仓廪渐实,国库渐充。”

片刻后,徐光启、孙元化、宋应星相继到来。得知国库首现盈余,无不欣喜异常。

徐光启捋须感叹:“老臣为官四十载,历经四朝,还是头一回见到国库盈余!陛下真乃不世出之明君!”

孙元化笑道:“如今西北已定,辽东暂安,国库又现盈余,实乃天佑大明!”

朱由检却渐渐冷静下来,目光扫过众臣:“诸位爱卿,盈余虽可喜,却不可自满。七十八万两,于个人是巨富,于国家不过杯水车薪。朕欲与诸位商议,此笔款项该当如何用度最为妥当。”

众人顿时肃然,明白皇帝这是要商议国家大计了。

李邦华率先开口:“臣以为,当先补足各地官仓,陕西、河南等地经年灾荒,仓廪空虚,需有积储以备不虞。”

徐光启却道:“陛下,格物院多项研究已有关键突破,若有更多资金投入,必能更快产出成果。如蒸汽机若能实用,于我大明将是翻天覆地之变。”

孙元化则说:“辽东防务仍需加强。皇太极虽暂退,然其心不死。新式火炮制造需更多资金,若能建成十营纯火器新军,则辽东可保无虞。”

宋应星稍作犹豫,也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当投资于教育。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若能在各省设立实学学堂,培养更多精通格物之人才,长远来看利在千秋。”

朱由检静静听着,不时点头。待众人言毕,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朕意将此笔款项分作四份:其一,拨二十万两充实各地粮仓,由李爱卿负责;其二,拨二十万两予格物院,重点攻关蒸汽机与炼钢技术,由徐爱卿统筹;其三,拨二十万两加强军备,孙爱卿主理;其四,拨十万两于南北直隶试办实学学堂,宋爱卿经办。”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剩余八万两,朕另有用处。”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皇帝要将这八万两用于何处,但见朱由检没有明说,也不敢多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