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68章 科举放榜 实学扬名

第268章 科举放榜 实学扬名(2/2)

目录

这些议论,虽然压抑,却如同暗流,在士林圈子里悄然传递。

放榜的喧嚣,很快便传到了紫禁城。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正听着礼部尚书和徐光启的禀报。

“陛下,此次会试,应试举子共三千五百余名。新增格物、算学两科,及格者约占三成,其中优等者一百七十七人。据此录取进士三百零九人,其中于格物、算学有显着特长者,有四十三人,多列入二甲、三甲。庶吉士候选名单中,此类人才亦占近三成。”礼部尚书恭敬地呈上详细报表。

崇祯仔细翻阅着名单和成绩,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他尤其注意到了薄珏、方以智等在后世历史上于科技领域有所建树的名字,此刻都出现在了榜单之上。

“好!甚好!”崇祯放下报表,目光炯炯,“此乃开天辟地之第一步!徐先生,你看,种子已然播下,只待破土发芽了。”

徐光启亦是感慨万千,胡须微颤:“陛下圣明!老臣毕生倡导实学,今日终见其端倪。榜上有名者,皆非徒具虚名,于算学、器械、农工水利等,确有真才实学。假以时日,必能为国效力,助陛下成就大业!”

“光启此言差矣。”一个略显阴柔的声音响起,正是温体仁。他虽在之前的斗争中暂处下风,但作为礼部实际上的最高官员(尚书为其党羽),他仍有发言的余地。“陛下,老臣以为,科举取士,首重德行文章,乃为朝廷选拔牧民之官。今次取中些许通晓匠作之术者,或可充实工部、钦天监等衙署,然若以此冲击士林根本,恐寒了天下读书人之心,于教化不利啊。”

崇祯早料到会有此论,淡然一笑:“温先生过虑了。朕何时说过要以匠作之术取代圣人之道?经义策论,仍是根本,此次录取者,其经义成绩亦需达标。然,通经旨在致用!若只知空谈性理,不通钱谷、不明兵甲、不晓水利,如何牧民?如何治国?朕要的,是既能读圣贤书,又能解实际难的通才!而非只会背诵章句的腐儒!”

他语气转厉,目光扫过温体仁及其身后几位面露赞同之色的官员:“如今国事艰难,内忧外患,正需此等脚踏实地、能办实事的人才!若有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见不得新气象,那便是不识时务!朕意已决,今后科举,实学比重,非但不会降低,还将视情提高!各部院衙门,亦需量才录用,让这些通晓实务的进士,有施展才华之地!”

皇帝的态度斩钉截铁,毫无回旋余地。温体仁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说什么,只是眼底深处闪过一丝阴霾。

数日后,紫禁城,皇极殿。庄严盛大的传胪大典举行。

新科进士们身着崭新的进士服,按名次鱼贯入殿,叩谢天恩。崇祯高坐龙椅,看着殿下这些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尤其是那些眼神中除了激动更带着一种务实光芒的“实学进士”,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改变一个帝国的根基,不仅仅在于火枪大炮,更在于塑造它的人才。

大典之后,崇祯特意在偏殿小范围召见了薄珏、方以智等十余名在实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的新科进士。

面对这些未来的技术官僚和科学先驱,崇祯没有过多客套,而是直接提出了问题:

“薄珏,朕闻你擅制镜,若欲造一可观月面环形山之望远镜,镜片研磨,其要何在?”

“方以智,若丈量一不规则山地之田亩,如何可使其误差最小?”

“……”

问题具体而专业,充满了实践色彩。进士们初时紧张,但见皇帝并非考校经义,而是询问其擅长之事,渐渐放开,纷纷依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作答。崇祯不时点头,或提出更深入的追问,气氛热烈而务实。

最后,崇祯勉励道:“尔等寒窗苦读,今登天子堂,非为功名利禄而已。当知肩头重任!大明积弊已久,非革新不足以图存。革新之基,在于实学,在于尔等这般能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人才!望尔等入仕之后,勿忘初心,脚踏实地,以其所学,利国利民,助朕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太平盛世!”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众进士热血沸腾,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被知遇、被赋予重任的激动与豪情。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对于广大寒门子弟和有心实学之人,新科举制无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晋升之门。以往被视作末流的技艺之学,如今竟能与圣贤书并列,成为步入仕途的阶梯。各地书院、私塾中,教授算学、粗浅物理知识的悄然增多。一股重视实证、讲求实用的新风,开始在士林之中悄然刮起。

当然,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并未消失,反而在某些圈子里更加激烈。但无论如何,崇祯皇帝用一场前所未有的科举,向全天下宣告了他坚定不移推行新政、重视实学的决心。一批带着新思想、新知识的新鲜血液,正式注入了大明帝国陈旧而庞大的官僚体系。他们或许势微,或许前路坎坷,但无疑,他们已经成为了这场伟大变革中,一颗颗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种子。帝国的未来,正因这些种子的萌发,而悄然改变着轨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