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62章 京畿丰收,新政得誉

第262章 京畿丰收,新政得誉(2/2)

目录

“好!”崇祯的声音清朗而沉稳,回荡在大殿中,“此乃上天庇佑,亦是我大明百姓辛勤劳作、格物院诸生员潜心钻研之成果!李卿及户部官员、各地管事吏员,督办有力,功不可没!”

他目光扫过群臣,尤其是在那些面露惊疑的官员脸上稍稍停留,语气转为深沉:“或许有人尚自疑虑,认为此乃奇技淫巧,非治国正道。然,民以食为天!能让天下百姓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仁政,最根本的正道!昔日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穑,皆是为苍生饱暖而探求新法。今日之番薯玉米,便是新时代的嘉禾!”

他这番话,引经据典,又将新作物抬到“嘉禾”的高度,顿时堵住了许多准备非议的嘴巴。

“陛下圣明!”徐光启激动地出列,声音哽咽,“老臣毕生致力于农学、西学,深知此等高产耐旱作物之于国计民生之重!陛下力排众议,推广此等良种新法,实乃万民之福,社稷之幸!老臣……老臣为天下百姓,叩谢陛下!”说着,这位老臣竟真情流露,欲要跪下行礼。

“徐先生快快请起!”崇祯虚抬手臂,语气恳切,“此乃君臣一心,为天下谋福,非朕一人之功。格物院于此贡献卓着,当记首功!”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秉笔太监王承恩快步走到崇祯身边,低语几句。崇祯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更深的笑意,朗声道:“宣他们进来。”

殿门开启,在百官好奇的目光中,只见几名风尘仆仆的京畿知县,引领着十几位身着粗布短褂、面色黝黑却精神矍铄的老农代表,战战兢兢却又难掩激动地步入这帝国至高无上的殿堂。他们手中,或捧着装满硕大番薯的箩筐,或捧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如同捧着最珍贵的贡品。

“草……草民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老农们何曾见过这等阵仗,吓得腿脚发软,伏地高呼,声音颤抖却充满了最质朴的敬畏与感激。

“平身。”崇祯和颜悦色地问道,“诸位乡老不必惊慌。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一位胆稍大的老农抬起头,激动得语无伦次:“皇上……青天大皇帝!俺们……俺们是京郊的农户,今年听了官府的话,种了这……这金疙瘩和黄金米……丰收了!从来没打过这么多粮食!家里娃娃都能吃饱饭了,过年……过年还能有余粮换点布匹肉腥!俺们……俺们感激皇恩浩荡!没啥能拿得出手的,就把地里最好的出产送来给皇上看看,让皇上也高兴高兴!俺们给皇上磕头了!愿皇上万岁,愿咱大明江山万年!”

这番毫无雕饰、甚至有些俚俗的话语,却比任何华丽的颂圣文章都更有力量。它真切地反映了新政在最基层产生的巨大效果和深得民心。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许多官员动容地看着这些淳朴的农民和他们手中那实实在在的丰收果实,再回想之前李邦华报出的数据,所有的疑虑都被彻底击碎了。

温体仁脸色变幻,最终也只能随着众人一起躬身,口称:“陛下仁德,泽被苍生,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只是那声音,混在众人的欢呼中,显得有几分干涩。

崇祯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好!此乃今秋最好之消息!传朕旨意:京畿皇庄之番薯、玉米,除留足粮种及自身消耗外,其余部分,由户部平价收购,于京城及周边府县设点平价售与百姓,以平抑粮价,惠及更多民众!另,对献粮之乡老,各有赏赐!”

“再拟旨:将此次京畿丰收之情形及新作物之利,刊印成册,通过驿传发至各省,令各地官员效仿推广!尤其陕西、河南等灾荒之地,要作为今冬明春救灾复产之要务来抓!”

“陛下圣明!”

圣旨一下,万民欢腾。京城的粮价应声而落,百姓们争相购买那新奇又高产的“金疙瘩”和“黄金米”,尝到了甜头,对新政的拥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站在皇极殿外高高的丹陛之上,眺望着远处依稀可见的西山和脚下恢弘的京城,崇祯能感受到,一股扎实的、源于土地的力量,正通过这次丰收,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个正在艰难复兴的帝国躯体之中。

“仓廪实而知礼节。”他低声自语,仿佛是对身后的群臣,又仿佛是对自己言说,“民心,才是帝国最坚固的棱堡。而让百姓吃饱饭,就是赢得这民心最直接、最有效的‘新式火器’。辽东的胜利,遏制了外患;京畿的丰收,则安定了内基。朕的路,没有走错。”

秋风送爽,带来远方田野的丰收气息,也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希望的金秋。帝国的根基,正在这沉甸甸的收获中,被一点点夯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