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59章 流民归心 屯田延安

第259章 流民归心 屯田延安(2/2)

目录

“李书吏,”他又看向那位文官,“明日便开始登记造册。所有适龄流民,按丁口、技能编入各屯垦营。壮者修渠筑屋,妇孺老弱亦可从事纺织、饲养、协助炊事。一律实行‘工分制’,按劳换取口粮、盐帛,乃至未来的田亩份额!告诉他们,只要肯干,三年之内,所垦之地,朝廷便依律授予为永业田,免税三年!”

一条条指令清晰明确,雷厉风行,将崇祯皇帝那套融合了现代管理思维的“以工代赈、生产自救”方案,强硬地植入这片古老而困顿的土地。

次日,肤施县城内最大的宅邸——本地豪强杜氏的庄园外,蹄声如雷。孙传庭仅带五十亲兵,直抵门前。

杜老太爷带着一众家眷族老,战战兢兢地出门迎接,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不知督师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孙传庭端坐马上,目光冷冽地扫过杜家高墙大院和远处大片显然被精心照料、却可能隐匿未报的良田,开门见山:“杜老先生,朝廷用兵剿匪,安抚流民,急需钱粮物资。本督查阅府衙黄册,杜家名下田亩似乎与实际情况颇有出入。今日特来,一是清丈,二是‘劝捐’。”

杜老太爷脸色一白,强笑道:“督师明鉴,杜家世代良民,所有田产皆在册上,绝无隐匿……至于捐输,小老儿愿捐粮百石,以慰王师……”

“百石?”孙传庭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杜家仓廪充盈,本督的斥候早已探明。昨夜流民营中,尚有幼儿因体弱饥寒而夭。杜老先生,你是要守着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粮秣,坐视乡梓糜烂,最终引火烧身?还是愿慷慨解囊,助朝廷安定地方,搏一个忠义之名,保家族富贵绵长?”

他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刀,带着无形的巨大压力。身后的亲兵们适时地握紧了刀柄,目光森然。

杜老太爷汗如雨下,他深知这位孙督师可不是以往那些可以轻易打发的文官,那是真正手握尚方宝剑、杀伐决断的狠角色。权衡利弊,他终于瘫软下去,颤声道:“小老儿……小老儿糊涂!愿……愿捐粮五千石!并出耕牛二十头,农具百副!只求督师宽宥……”

“很好。”孙传庭脸色稍霁,“杜老先生深明大义,本督必会上奏朝廷,予以旌表。所捐钱粮,皆会登记造册,用于屯垦安民,每一文、每一粒米的去向,都会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离开杜家,孙传庭马不停蹄,又连续“拜访”了几家豪强。或威逼,或利诱,或情理相加,硬生生从这些铁公鸡身上,为流民屯垦计划抠出了宝贵的启动资源。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流民们看到一车车的粮食、农具、种子真的运来了,看到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豪强竟然真的低头了,看到总督大人带来的官兵真的在帮他们挖渠盖房……那颗早已冰封绝望的心,终于开始真正地融化、复苏。

营地开始变得井然有序,虽然依旧艰苦,但希望的火种已被点燃。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嘿呦嘿呦的号子声,取代了曾经的死寂与哀嚎。一片片荒地开始被开垦,一段段水渠开始疏通,一排排简陋但足以遮风避雨的窝棚搭建起来。

孙传庭每日巡视在各处工地,他的身影如同定海神针。他话不多,时常沉默得让人害怕,但他处事极其公正,赏罚分明,对官兵和流民一视同仁。他记得住许多流民头领的名字,甚至能叫出几个特别肯干的小伙子的编号。

一天傍晚,他巡视到一处新开挖的水渠旁,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小心翼翼地用破碗给刚分到的一小堆“金疙瘩”(土豆)块茎浇水,眼神虔诚得如同对待珍宝。

孙传庭停下脚步,难得地温和问道:“老丈,这‘土芋’,能活命吗?”

老者抬起头,认出是总督大人,慌忙要跪,被孙传庭扶住。他激动得嘴唇哆嗦:“能!能活命!大人!这宝贝疙瘩耐旱,听说亩产极高!朝廷还给种子,教怎么种……活命之恩,活命之恩啊!小老儿的儿子……之前跟着高闯王(高迎祥)……那是没活路了啊!要是早……早能有这……他何至于……”老者说着,浑浊的老泪滚落下来。

孙传庭沉默了片刻,只是用力拍了拍老者的肩膀。

他转身,望向这片在夕阳余晖下依旧忙碌的土地,无数人影在辛勤劳作。寒风依旧凛冽,但他心中却有一股热流在涌动。

他知道,剿灭高迎祥只是治标,那庞大的流民群体才是真正的干柴烈火。而陛下所授的方略,他正在执行的这一切——给予土地、给予工作、给予希望——才是真正能扑灭这燎原之火,让这片土地重获新生的甘霖。

“高迎祥……”孙传庭心中冷笑,“你煽动民变,不过是以毒攻毒,竭泽而渔。而陛下与本督所做的,才是真正的再造乾坤,予民休养!”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对身后的副将下令:“传令下去,加快屯垦进度!我们要在冰雪彻底封路前,让所有人都能住进能御寒的屋子,让所有能下种的‘金疙瘩’,都埋进土里!明年春天,本督要看到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是养活人的庄稼,而不是再次造反的流民!”

“诺!”副将大声应命,语气中充满了干劲和信心。

夕阳将孙传庭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这片饱经磨难却又孕育着新生的黄土地上。匪患的源头,正在被一种更强硬、更务实、也更富有希望的力量,一点点地扼制、疏导、并尝试从根本上治愈。

西北的困局,终于看到了一缕破晓的微光。而这微光,正源自于紫禁城中那位年轻皇帝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孙传庭这般能臣干吏雷厉风行的铁腕执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