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55章 漕运困局 海运新策

第255章 漕运困局 海运新策(2/2)

目录

“其二,倭寇海盗。如今郑芝龙已受招安,率其水师清扫沿海,刘香等大股海盗已然覆灭。东海至渤海航线,比之以往,安全何之倍增?即便有小股毛贼,臣之船队亦配有新式火炮,足以自保!”

“其三,粮食霉变。此确为要点。然臣已试验多次,以巨蜡密封粮袋,再以油布苫盖,层层隔水,短途运输,足以保漕粮无虞!此法成本虽略增,然相较于运河淤塞、漕粮断绝之损失,微不足道!”

他最后总结,声音慷慨激昂:“陛下!海运之利,非止于解一时之困!其载重量远胜漕船,若能常态化,则南粮北调效率将倍增!更可逐步减轻对运河之依赖,使其得以从容疏浚修缮,双管齐下,方可保我南北漕运血脉,永不断绝!此乃长治久安之策,绝非权宜之计!”

龙椅上,朱由检心中暗暗点头。沈廷扬所言,句句说在他的心坎上。他深知海运的巨大潜力和战略价值,这不仅是解决粮食运输的问题,更是走向海洋、发展海权的重要一步。他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敢于任事、精通业务、且有足够实力和魄力的人来执行。

然而,他不能立刻表态。朝堂平衡,仍需讲究策略。他目光扫向一直沉吟不语的英国公张维贤:“老国公,于军事而言,您如何看待此事?”

张维贤沉吟片刻,道:“陛下,老臣不通海事,然亦知‘粮道乃军之咽喉’。咽喉若只有一条,被人扼住便万事皆休。若多一条通路,则互为备份,稳如磐石。沈大人所言七成把握,若真能实现…于国于军,确是大善。”老将的角度,永远着眼于军事安全和战略冗余。

温体仁见势不妙,急忙道:“陛下!海运纵有千般好,然终究风险难测!岂能因沈廷扬一人之言,便将二百万石军国重器置于风波之上?万一有失,则…”

“没有万一!”

突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打断了他。众人愕然望去,只见崇祯皇帝已从御座上缓缓站起。

他走到殿中,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温先生所虑,朕知之。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坐等疏浚,乃是坐以待毙!指望削减用度,更是痴人说梦!”

他停在沈廷扬面前,沉声道:“沈卿。”

“臣在!”

“朕信你之能,亦知海贸之重。朕便予你重任!即刻起,筹备海运漕粮事宜!首批,朕不要求你运二百万石,朕给你六十万石的任务!就以你沈家商队为主力,朕再调派登莱水师部分战船为你护航!务必在封冻之前,将粮食安全运抵天津卫!”

六十万石,这是一个既能缓解燃眉之急,又不至于让保守派觉得过于冒险的数字。

沈廷扬激动得满脸通红,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却无比洪亮:“臣,沈廷扬,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粮在人在,粮失人亡!”

“好!”朱由检扶起他,随即目光转向脸色难看的温体仁等人,语气不容置疑,“然温先生所虑亦有理,不可不察。漕运疏浚之事,亦不可废弛!李邦华!”

“臣在!”

“着你督促漕督,继续全力疏浚河道,能通多少是多少,不得有误!若再有贪墨延误之事,朕唯你是问!”

“臣遵旨!”

“如此,漕运、海运并进,双管齐下,方为万全之策。”朱由检最终定调,既展现了开拓的决心,也照顾了守旧的情绪,但主导权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此事,不必再议!诸卿当同心协力,共度时艰,而非逡巡不前,空谈误国!”

皇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温体仁等人张了张嘴,终究不敢再强辩,只得躬身领旨。他们看着斗志昂扬的沈廷扬和态度坚决的年轻皇帝,心中明白,一场深刻的变革,已然开始触及帝国那古老而臃肿的运输命脉。

海风,似乎已经吹到了这深宫大殿之中。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风浪搏击的运粮行动,即将拉开序幕。而所有人都隐隐感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粮食运输,它更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大明这艘巨轮,正在其掌舵者的引领下,调整风帆,试图驶向一片更为广阔、也充满未知的深蓝。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