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神机扩编 军校肇基(2/2)
徐光启激动得白须微颤,深深一揖:“老臣领旨!格物致用,正该如此!院中才俊,必倾囊相授!”
他又看向孙元化(远程需书信沟通):“孙爱卿,你处精通西学筑城、火器运用之军官、匠师,待辽东战事稍缓,亦需轮调入京任教!”
“臣,万死不辞!”孙元化的声音虽通过书信想象,却仿佛带着铿锵之音。
最后,他看向李邦华和王洽:“生员来源,朕以为可分为三:其一,从京营、边军有功士卒、底层军官中,选拔年轻聪慧、有文化基础者;其二,招揽民间通晓算学、有志报国之青年;其三,”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英国公,“勋贵子弟,若有心报国,亦需经过严格考评选拔,方可入学,一视同仁,绝不姑息!朕要的是良才,不是纨绔!”
英国公张维贤闻言,非但没有不快,反而眼中精光一闪,肃然道:“陛下圣明!勋贵子弟承沐国恩,正该为国效力!老臣回去便勒令家中那几个不成器的小子好生准备,若考不进去,便打折他们的腿!”老国公的幽默让略显严肃的气氛为之一松,却也表明了他的支持态度。
朱由检微微一笑,继续道:“讲武堂学制暂定两年。课程朕已粗略规划:文化课包括《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学精要,但需批判学习,更要加入格物、算学、地理;术科则包括新式火器操演、阵型变换、土木作业(挖壕筑垒)、地图测绘与沙盘制作推演,甚至还需学习后勤统筹、军律条例。毕业学员,需通过严格考核,按成绩高下,分入新军任职,从底层哨官做起,凭战功与能力晋升!”
他描绘的蓝图,远超这个时代任何军事教育的想象,将一个融合了近代军事科学雏形的军官培养体系,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殿内一时寂静,只有皇帝的声音在回荡。李邦华等人仿佛已经看到,一批批既有忠诚信念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年轻军官,从这所未来的“讲武堂”中走出,如同新鲜的血液,注入大明军队的躯体,彻底改变其面貌。
“陛下…此乃万世之基业啊!”徐光启声音有些哽咽,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经世致用”之学,找到了最坚实、最迫切的落地之处。
“然创办之初,千头万绪,选址、师资、生员、教材…”李邦华迅速进入实干状态,思考着实际问题。
“选址,朕看西苑便有一处僻静院落,稍加改建扩充即可,便于朕时常关切。”朱由检显然深思熟虑,“师资,便是朕方才所言,集格物院、军工局、实战军官之合力。教材,由徐爱卿、孙爱卿牵头,组织人手,结合实战与新学,尽快编纂出来!生员选拔,由兵部、京营、锦衣卫共同负责,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第一期,朕只要一百人!要最好的苗子!”
“臣等明白!”众人齐声应道,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重任压在肩头,更有一股参与开创历史的激情在胸中涌动。
“记住,”朱由检走到殿门,望向远处湛蓝的天空,语气凝重而充满期望,“未来的大战,不再是武将个人的勇武决胜负,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谁拥有更优秀的军官团,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这讲武堂,便是朕为大明未来百年武运,播下的第一把种子!朕要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将星摇篮’!”
“将星摇篮…”英国公张维贤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苍老的眼中迸发出炽热的光芒。他仿佛看到,无数闪耀的将星将从那里升起,照亮大明复兴的征途。
旨意迅速下达,整个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围绕着“扩编新军”与“创办军校”这两大核心,高效地运转起来。京营开始了新一轮的遴选与淘汰,格物院的学者们开始埋头编写军事教材,兵部的文书官吏们为章程细则忙得脚不沾地。
而在遥远的辽东,收到密旨的孙元化,于烛光下反复阅读着皇帝关于“讲武堂”的构想,激动得难以入眠,立刻开始在自己麾下物色既有实战经验又能理解新学的好苗子,准备将他们送往京师,成为未来教官的骨干。
一股崭新的、充满科技力与组织力的军事风暴,正在大明帝国的核心悄然凝聚。古老的武庙旁,一座属于新时代军人的知识圣殿,即将破土动工。它的第一批学员,或许此刻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卒或书生,但历史的巨笔,已为他们预留了浓墨重彩的位置。
朱由检站在即将改建的校场旧址上,秋风吹动他的衣袂。他知道,播下的种子或许微小,但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雨露——科学的知识、严格的训练、实战的机会以及他那超越时代的视野——它们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大明未来的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