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传庭何在(2/2)
“刚愎?果决?”朱由检轻轻重复了一遍,脸上看不出喜怒,“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若只是个八面玲珑的和事佬,朕派他去陕西唱戏吗?”
这话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让李邦华心中一凛,连忙低头:“陛下圣见,非臣所能及。”
朱由检不再看他,目光扫过那堆积如山的陕西灾变奏本,语气陡然变得斩钉截铁:“拟旨!”
方正化立刻示意,一名随侍的中书舍人赶紧铺纸磨墨,屏息凝神。
“着即起复原商丘知县孙传庭,擢升…”朱由检略微停顿,像是在衡量,又像是在下一个极大的决心,“擢升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赐尚方剑,准其便宜行事!”
“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李邦华忍不住低呼一声,脸上难掩惊容。
这晋升速度,简直是骇人听闻!从一个丁忧在家的七品知县,一跃成为正四品的封疆大吏,掌一省军政大权,还赐予先斩后奏的尚方剑!这…
就连徐光启也面露诧异,觉得陛下此举是否太过急切大胆。孙传庭虽有微名,但骤然授此重任,能扛得起来吗?陕西那个烂摊子,可是能逼疯任何一位老练督抚的绝地!
朱由检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却毫不动摇,继续口述旨意,每一个字都清晰冰冷:“告诉他,朕不要听什么‘贼势浩大,请饷请兵’的废话!朕给他权,给他剑,给他一道空白驾帖(可自行任命下级官员的凭证)!朕只要结果!”
他的声音在平台上回荡,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决绝:“陕西乱局,剿抚并用。能抚则抚,抚之需真能安生!不能抚,则给朕狠狠地剿!但凡附逆作乱、抗拒天兵者,无论首从,一律以雷霆之势诛灭,毋需迟疑!朕不管他用什么法子,一年之内,朕要看到陕西乱局初定,流民得以安置,道路重新畅通!”
他目光如炬,盯向那中书舍人:“就把朕的这些话,原原本本写进圣旨里!明白吗?”
那中书舍人早已吓得手软,墨点滴落在宣纸上都浑然不觉,连声道:“明白,奴婢明白!”
“陛下!”李邦华终究还是没忍住,出列劝谏,“孙传庭或有其才,然骤登高位,恐难服众。且剿匪安民,非一味诛戮可成,需钱粮支撑,需吏治清明,需…”
“所以朕给了他便宜行事之权!”朱由检打断他,语气森然,“陕西的官,哪个不听用,哪个贪墨害民,他的尚方剑是摆设吗?至于钱粮…”
他冷笑一声:“朕抄没魏阉、客氏及其党羽的家产,第一批折银已入库一百八十万两!朕从中拨出三十万两,再加粮食二十万石,作为孙传庭的启动资粮!后续,朕还会从内帑继续支应!告诉他,钱粮,朕给!但若让朕知道有一两银子没用到实处,没见到成效…朕能给他尚方剑,就能收回来,砍了他的脑袋!”
平台之上,鸦雀无声。只有秋风卷过,带来远处宫殿屋檐下风铃的清脆声响,更反衬出此地的死寂。
所有人都被新帝这前所未有的魄力——或者说疯狂——震慑住了。如此巨大的权柄,如此庞大的资源,就这样押宝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前知县身上?!
徐光启看着年轻天子那坚毅甚至略显偏执的侧脸,忽然明白了什么。陛下这不是在赌博,陛下这分明是…早已认定了此人能担此重任!这种毫无理由的信任,从何而来?
李邦华则是满心震撼。他原以为自己整顿吏治、雷厉风行已经算是强硬派,可与陛下这番安排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已不是强硬,这是要派出一头嗜血的猛虎,去撕碎西北的所有顽瘴痼疾!
“都愣着做什么?”朱由检眉头微蹙,“速去拟旨!用八百里加急,直送山西代州孙传庭家中!让他接旨后,不必来京陛见,直接持印信、剑印,赶赴西安上任!耽误一刻,朕唯你们是问!”
“是!是!”中书舍人如梦初醒,几乎拿不稳笔。
“李卿,”朱由检又看向李邦华,“都察院立刻选派两名精干御史,不,选派一队巡按御史,持朕的密旨,暗中前往陕西。他们的任务不是指手画脚,而是给朕死死盯住孙传庭的一举一动,盯住每一笔钱粮的去向,盯住地方官员的配合与否!每隔十日,密奏直达朕前!明白吗?”
“臣…遵旨!”李邦华深吸一口气,领命。他明白了,陛下并非完全信任,而是用了最强的激励,也套上了最紧的缰绳和眼线。
旨意迅速拟好,用印,被一名锦衣卫信使接过,翻身上马,带着烟尘朝着宫外疾驰而去。
朱由检这才缓缓坐倒在石墩上,端起了王承恩重新奉上的热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年轻却布满疲惫与决绝的脸庞。
他目光再次投向那巨大的舆图,看向陕西的方向。
“孙传庭…”他心中默念,“朕把刀子递给你了,还把磨刀石和肥肉都放在了你的面前。别让朕失望…也别让历史,重演那一曲潼关悲歌。”
平台下的远处,温体仁不知何时出现在廊柱之后,远远望着平台上发生的一切,听着那隐约传来的“孙传庭”、“尚方剑”、“三十万两”等只言片语,他的脸色变幻不定,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冷哼,悄然隐没在宫殿的阴影里。
风似乎更冷了,吹动着那堆积如山的陕西奏本,纸页哗哗作响,仿佛无数冤魂饿殍在呜咽哭泣。
而一道代表着铁血与希望的人事任命,已如同离弦之箭,射向那片焦灼的土地。
(第四卷第22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