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东吴使者,故人前来(2/2)
“恪临行前,我家陛下,曾托恪问中书令一句话。”
“哦?”陆瑁眉毛一挑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吴主,有何见教?”
诸葛恪放下酒杯,抬起头,直视着陆瑁。
“我家陛下说,汉吴同盟,本以‘信’为基。昔日先丞相在时,凡有大事,必遣使相商。而今中书令兴二十万大军,行问鼎中原之举,如此惊天动地之大事,却对我大吴只字未提。”
“敢问中书令大人。究竟是信不过我大吴?还是已经不屑于与我大吴为盟友了?”
话音,落下。整个书房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张遵和费祎,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他们没想到诸葛恪竟然如此直接!上来就是一句诛心之问!
然而陆瑁的脸上依旧挂着那人畜无害的微笑。仿佛诸葛恪说的不是什么严重的外交指控,而只是在闲聊家常。
他端起自己的酒杯,轻轻抿了一口。
然后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大将军,此言差矣。非是我不信大吴。更非不屑。而是恰恰因为我太相信大吴与吴主了。”
“哦?”诸葛恪眯起了眼睛,“此话怎讲?”
陆瑁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昏暗的烛光在他的脸上,投下了一半光明,一半阴影。
“大将军乃是当世明理之人。当知兵者诡道也!宛城之战,之所以能一战而定。关键在于‘奇’与‘快’!”
“‘奇’者,朱雀军潜伏于伏牛山如天外飞仙,此为奇兵!‘快’者,朱雀军乃是从渑池前线奔向宛城!”
“试问,如此机密之军情,多一人知,便多一分泄露之风险。我若遣使前往建业,一来一回,至少月余。届时钟会早已攻下宛城,我军再想何异于痴人说梦?”
“届时,战机错失,非但无功,反而会将我大汉数万将士陷于死地!这个责任,我陆瑁担不起!”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声音变得诚恳无比。
“我之所以敢如此行险。正是因为我坚信吴主乃是当世英雄,高瞻远瞩。他一定能够明白我的苦衷。也一定能够明白此战之胜,对于我们共同的敌人——曹魏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此战,我军看似风光。实则惨胜!三万多名大汉好儿郎埋骨他乡!我每每念及便心如刀绞!”
“我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削弱曹魏,为我们共同的北伐大业创造机会吗?”
“如今,曹魏南线主力尽丧!其青州防线,必然空虚!这难道不正是贵国出兵的天赐良机吗?”
陆瑁的这一番话,说得是情真意切滴水不漏。
他将自己的“独断专行”,完美地解释为了,“为大局着想”的,“迫不得已”。
然后又迅速将一个巨大的“利益蛋糕”,摆在了诸葛恪的面前。
你不是质问我为什么不带你玩吗?现在机会来了。我把曹魏打残了。你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抢地盘了。
这就把皮球又踢回了东吴那边。
诸葛恪,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陆瑁说的全是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但是他却无法反驳。因为陆瑁说的每一句,都站在了“汉吴同盟”的道德制高点上。而且陆瑁给出的那个“机会”,也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巨大的诱惑。他此来本是兴师问罪。却被陆瑁三言两语变成了一场,“共商伐魏大计”的战略研讨会。
这位大汉中书令其心机之深,手段之高,远超他的想象。
“中书令……”诸葛恪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语气也软化了下来,“中书令苦心恪明白了。只是……宛城地处汉水上游。贵军据有此地,便可顺流而下直逼我大吴之江夏。此事终究让我家陛下与江东臣民寝食难安啊。”
他终于图穷匕见说出了孙权最核心的担忧。也是此行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