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又过一年(2/2)
院里倒也凑出几分热闹。
中间摆着李老大家那大圆桌,平日里的喜事一般都用它。
大家坐着的马扎,崭新崭新的。
显然是李老三刚做出来,就被借了过来。
大圆桌上坐得满满当当,女人们家长里短聊得挺欢!
孩子们正用筷子不停扒拉着碗里的菜。
细看下去,无非是豆腐炖白菜、清炒萝卜丝。
唯一带点油星的是盆咸菜炒肉,肉片薄得能透光。
李老二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举着个酒碗,脸涨得通红:
都吃,都喝!咱李家......今儿也热闹热闹!
说完就往屋里走。
院里的人随口应着“哎”“好”。
只顾着往孩子碗里夹菜,显然没太顾得上他。
屋里的饭桌已经撤了,地上铺着块半旧的红绸子,摆开一圈物件:
算盘、毛笔、铜秤、麦穗、一块糖糕。
还有把缠着红绳的弓——听说是从村西猎户家借来的。
李老二掀帘进来时,屋里霎时静了。
李老大和村长站在前头,几个长辈凑在边上,眼神都落在红绸子上。
孙山芽搓了搓手,从媳妇怀里接过娃。
那小子裹着件新做的蓝布小褂,睁着乌溜溜的眼四处瞅。
孙山芽把孩子递过去。
“爹,您来!”
李老二双手接过来,像托着块暖玉,轻轻放在红绸子中央。
娃愣了愣,小手在半空抓了抓,突然朝着那把弓扑过去,死死攥住了弓梢不放。
好!好!
李老二猛地一拍大腿,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
这小子,有出息!将来准是个能扛事的!
村长捋着胡子点头:
是个有气力的兆头。
李老大也跟着点头,乐呵呵笑了。
李老二笑得合不拢嘴,急忙弯腰把孩子抱起来。
用胡茬蹭了蹭娃的脸蛋,小家伙咯咯地笑,手里还攥着那把小弓不放。
村长往前凑了凑,看着孩子乌亮的眼睛,忍不住笑道:
这娃模样周正,有名字了没?
李老二把孩子举高些,脸上带着股骄傲:
早想着呢!特意去镇上请先生起的,叫李家旭!
李家旭,李家旭......
村长满口念了两遍,捋着胡子赞道:
好名字!字好啊,一轮朝阳刚升起,往后就是你李家的太阳,错不了!
李老大在一旁扯了扯嘴角,跟着点头,笑声里带着点涩:
这名儿......是挺敞亮。
他抬手拽了拽衣襟,指节在布面上掐出几道浅痕。
李老三站一旁,心事重重。
李老二瞅见他这模样,脸上的笑霎时敛了,抱着孩子沉下脸:
老三啊,不是当哥哥的说你,那三娃子你就任他这么闹腾?”
“还要上后山当道士,他怎么不上天呢?”
“你还续不续香火了?
李老三被问得一哆嗦,先慌忙点头。
听到续香火三个字,嘴唇动了动,声音低得像蚊子哼:
娃说了......上后山当道士,是修心养性。”
“又不是出家当和尚......不耽误......不耽误续香火......
李老二闻言,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脸沉得像块浸了水的石头:
呸!还修心养性,道士和尚有啥两样?”
“咱庄稼人,靠的是地里刨食,不是待在庙里!”
“整日里不干活,净搞些虚头巴脑的!
说罢,他没再看李老三一眼,抱着怀里的李家旭,转身就往屋外走。
红绸子被带起的风掀动一角,露出底下磨得发亮的泥地。
屋里霎时静了,村长干咳两声,捻着胡子没说话。
李老大扯了扯李老三的胳膊,低声道:
别往心里去,你二哥他......也是高兴过了头。
李老三垂着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半天没吭声。
窗户外头,不知谁碰倒了马扎,一声响,惊得他肩膀颤了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