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你骂我阉党,却吃我种的粮(2/2)
由各乡各里的百姓共同推举出他们信得过、懂账目、能识字且无劣迹的乡贤、老兵或商人,担任“策佐”一职。
策佐不入官秩,没有品级,却拥有一项惊人的权力——监督县令及以下所有官吏的施政,审查县中所有钱粮账目。
为了让这项政策深入人心,特别是传达到那些不通汉话的部族耳中,杨玉儿再次展现了她非凡的才能。
她组织起上百名在西凉“同田军”中学会了胡汉双语的半大孩子,成立了一支“双语童子军”。
这些孩子巡回于乡野村寨,用清脆的童声,以胡汉两种语言吟唱着庞统亲自编写的《策问谣》:“官问策,策问民,民心不允策不行。粮几石,钱几文,策佐眼看账目清……”
歌谣简单直白,却蕴含着颠覆性的力量。
当一名来自氐族的牧民首领第一次听懂了歌词的含义后,这个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汉子,竟当场老泪纵横:“原来……原来汉家人的话,也能说出我们心里的痛楚。他们……他们是真把我们当人了!”
与此同时,工神蒲元也献上了他的最新杰作——“晒账铜匣”。
这是一种精巧的铜制匣子,内有乾坤。
凡是用特制墨水书写的账目,放入匣中,在日光下曝晒一个时辰,关键的数字和条目旁便会显现出肉眼无法篡改的隐形墨印。
任何涂抹、修改的痕迹,在“天眼”之下都将无所遁形。
百姓们奔走相告,将这铜匣敬畏地称为“天眼匣”,认为这是汉中王请来的天眼神器,专门用来监督贪官污吏。
南郑城内外的变革如火如荼,而在千里之外的江东,一场无声的交锋也正在进行。
貂蝉依据刘忙的授意,密遣一名心腹,携带两卷书册,悄然抵达了孙权的幕府。
书册一份是刘忙亲笔所书的《烬策》,阐述了他焚书之后,欲立新法的宏大构想;另一份则是庞统等人整理的《民策汇编》,详细记录了“民选策吏”、“天眼匣”等一系列新政的具体实施细则。
随书册一同送达的,还有貂蝉的一封亲笔信笺。
信中写道:“昔为和亲女,今为新政使。王允公以我为器,董太师以我为玩物,吕将军以我为红颜。天下英雄,皆视我为祸水或珍宝,唯有汉中王视我为同道。君若仍视我为董卓余孽,不妨遣人去西凉看看,那里的胡人孩子,如今也能用汉话高声吟唱《农政歌》了。”
孙权独自在灯下,将《烬策》与《民策汇编》反复阅读了整整一夜。
当东方既白,他放下书卷,沉默了许久,最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对身边的周瑜和鲁肃说道:“刘备在汉中所行之策,非争霸天下之霸术,而是经纬天地之道术啊。此人……心怀万民,其志远矣。”
南郑,铜管高台之上。
刘忙再次将手按在冰凉的青铜管壁上,闭上了双眼。
这一次,他听到的不再是混乱与哀嚎,而是清晰、有力、宛如江河汇海般的宏大回响。
那是荆州清查出的千万亩无主之田发出的新生之音,是西凉三十万石新麦入仓的饱满之声,是南郑三县新政推行,民心汇聚的澎湃之潮。
就在此刻,他脑海中的系统界面轰然一震,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一行金色的字体浮现:
【检测到“汉室气运”突破临界值,民心所向,道统初立。解锁特殊技能——“道统共鸣”。技能效果:可短暂唤醒华夏历史长河中的英灵意志,对当前决策进行参考(使用限制:三次)。】
然而,面对这堪称神迹的奖励,刘忙脸上却没有一丝喜悦。
他缓缓松开手,退后两步,对着空无一人的高台,对着脚下这片土地,郑重地跪倒,叩首三下。
“我刘忙,不求鬼神之助。”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却充满了无可动摇的决绝,“我只想用我这双手,向这苍天,向这世人证明——凡人,也能改自己的命!”
当夜,那块神秘的老碑再次悄无声息地立于南郑城头。
它仰望星空,恰好看到北斗七星中的摇光星,垂下一道璀璨如雨的光柱,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城中广场那块新立的“同田同命”巨碑之上。
老碑发出了一声悠远的低语,仿佛在对整个世界宣告:“他烧的不是书,也不是账,他烧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刻在骨子里的‘认命’二字。”
而在更遥远的祁连山深处,一位苍老的牧人,正牵着自己年幼的孙儿,朝着蜀地的方向,恭恭敬敬地跪下。
月光下,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流淌着两行清泪。
“列祖列宗在上,汉家的王,给我们的不止是粮食,是牛羊,是看得懂的律法,他给的……是名字啊。”他哽咽着,轻轻抚摸着孙儿的头,“从今往后,你就叫这个名字。我孙儿,叫马同田。”
汉中的故事,随着商队和行旅,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
有人说汉中王是救世的圣人,有人说他是蛊惑人心的疯子。
这些故事,如同被风吹起的蒲公英种子,飘向洛阳,飘向邺城,飘向许都。
然而,南郑城中沉浸在新政喜悦中的人们并不知道,当光芒最盛之时,阴影也最为深邃。
那些传扬出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歌谣,每一个名字,在抵达某些人的耳中时,都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东西。
北方的风,不仅带来了寒意,也开始酝酿一场足以扭曲一切的风暴。
一场针对汉中王刘忙,无声却致命的舆论之战,已在看不见的黑暗中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