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 > 第192章 枪插地里,心才立起来

第192章 枪插地里,心才立起来(2/2)

目录

他凝视了长枪足有十息,而后猛然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到祭坛正前方,双臂肌肉贲张,发出一声震彻四野的低吼,将那杆丈八铁枪狠狠地插进了主坛前的土地里!

“此枪,今后不为杀戮!”他的声音如同惊雷滚过麦田,“为立界!从此,西凉与汉,同耕一田,共守一界!”

“同耕一田,共守一界!”

马铁第一个响应,他翻身下马,取过一支短枪,用力插入田埂。

紧接着,三百名西凉骑兵齐齐下马,动作整齐划一,将肩上的麦捆郑重放在地上,然后拿起那些曾与他们生死与共的短枪,一支接一支,决然地插入麦田之畔。

三百支长短不一的兵器,瞬间在金色的麦浪边,立起了一片钢铁的麦林。

它们不再是凶器,而成了一排排守护丰收的界碑。

在众人震撼的目光中,马铁捧出了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石碑,碑身打磨得光滑如镜。

杨玉儿亲自执笔,用朱砂在碑上写下了两行并列的文字,一行汉隶,一行胡文,字迹隽秀而有力:“昔为战骑,今为农夫;昔为异族,今为家人。”这便是“西凉共耕碑”。

人群中,那个叫小石的羌人少年,带着几个汉人孩童,有些羞涩地跑到场中,上演了一出他们自己编排的话剧,名字就叫《犁与枪》。

孩子们用最质朴的动作,演绎着从征战杀伐到垦荒耕种的转变。

当演到最后一幕,小演员们模仿着马超的样子,将手中的木棍“枪”用力插在地上时,全场肃然。

一个满脸风霜的老西凉兵再也控制不住,浑浊的泪水顺着刀疤纵横的脸颊滑落,他哽咽着对身边的人说:“我……我打了一辈子仗,杀了多少人自己都记不清了。可直到今天,看着这枪插进地里,我才觉得,这心里头……才算是真正立起来了。”

他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就在此刻,刘忙闭上了双眼,悄然开启了“族群共鸣”的能力。

刹那间,场间数万军民心中激荡的认同、喜悦、感动与希望,化作无数道肉眼难辨的金色丝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涌入他的心口。

那股暖流温润而磅礴,让他感觉自己与这片土地,与这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融为了一体。

他猛地睁开眼,从地上随手拾起一束最饱满的麦穗,高高举起,用尽全身力气,向着所有人宣告:“从今往后,我刘忙治下,无西凉蜀汉之分,无羌胡汉民之别,只有——同田同命!”

“同田同命!!”

百姓们的呼喊汇成一股声浪,直冲云霄,仿佛要将这四个字,永远烙印在西凉的天空之下。

系统冰冷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悄然响起:

【“族群共鸣”效果已深度稳定化,共鸣状态可维持三日。代价:宿主将短暂遗忘“母亲呼唤之声”。】

刘忙的身躯微不可察地一颤。

他闭上眼,再睁开时,脑海中那个萦绕梦中、温柔呼唤着“阿忙,吃饭了”的声音,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浓雾。

但他却清晰地记得,方才马铁将麦捆扛在肩上时,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的那个像孩子一样灿烂的笑容。

当夜,庆典的喧嚣散去,刘忙独自坐在南郑王府的密室中,将耳朵贴在冰凉的铜管上,倾听着来自地脉深处的回响。

西凉的方向,隐约有孩童在唱着古老的《祁连谣》,但那苍凉的调子,却不知不觉地混入了汉中孩童们传唱的《赎罪谣》的节拍,变得既悠远,又温柔。

同一片月光下,南郑城头,那块见证了“火烧账簿”的老功德碑,仿佛有灵,在夜风中低语:“王烧的不是账,是人心里的隔阂;今日插下的不是枪,是扎进这片土地的根啊。”

而在千里之外的祁连山深处,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牧人,点燃了三支熏香,对着星空虔诚跪拜:“列祖列宗在上,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他在汉人的地界,有家了。”

夜深人静,忽有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王府的宁静。

一名风尘仆仆的武陵使者被带到刘忙面前,他单膝下跪,声音嘶哑而亢奋:“汉中王!我王沙摩柯命我前来,他听闻西凉之事,特让小人转告:若西凉有事,我五溪蛮三千藤甲,随时可为汉中王效死!”

刘忙走下台阶,亲手将他扶起,看着他因激动而涨红的脸,温和地说道:“回去告诉沙摩柯,让他守好武陵。不必来。你们的家,就是我的边。”

使者一愣,随即热泪盈眶,重重叩首。

此刻的西凉,新落成的农坊门楣上,马超亲手写下的“同田同命”四个大字,在皎洁的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光。

他负手立于门下,仰头看着这四个字,看了许久,才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道:“大哥,我好像……终于懂了。你给西凉的,不是一条活路,而是一个归处。”

夜色渐深,庆典的余温尚未散尽,从西凉到南郑,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希望之中。

南郑城的宁静,却注定无法持续到天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