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免税三年?我用生意把江东买下来了!(1/2)
天光未亮,吴蜀商市的喧嚣便已刺破了江陵城外的晨雾。
拉着满车海盐的江东汉子用嘶哑的嗓音高声叫卖,他身旁的漆器摊上,精美的耳杯和妆奁在晨曦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而不远处,悬挂着“刘”字旗号的营地前,蜀中运来的锦缎如流动的彩霞,吸引了无数妇人的目光。
刘营的士兵们则面无表情地站在一口口大锅旁,向排队的商贩和百姓兜售着战备余粮,那价格,竟比江东军治下的市价还低了三成。
更有那从荆山开采出来的铁锭,被铁匠当场锻打成农具,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吕范一身寻常布衣,混在熙攘的人群中,面色愈发凝重。
他并非第一次来此,但这商市的扩张速度,依旧让他心惊肉跳。
糜竺,那个刘备麾下最懂生意的商贾,正站在市集中央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向众人宣讲着一项新政:“诸位乡亲、诸位老板,凡在我吴蜀商市交易者,皆可凭交易凭证,到我营中登记,领取‘信用券’!此券一式两份,官府存根,商户留底。凭此券,三年之内,各位可随时向我军免税兑换军需物资,无论是粮食、布匹还是铁器,一律通行!”
台下顿时炸开了锅。
这不仅仅是免税,这简直是以刘备军的信誉为所有商贾做担保!
乱世之中,最不值钱的是承诺,最金贵的,便是粮食和铁器这些硬通货。
如今,刘备竟愿意用军需物资来为商业活动背书,这等魄力,闻所未闻。
吕范的目光扫过登记处排起的长龙,心中默默计算。
他派人打探过,这短短五日,主动前来登记的商户已超过三百家,每日流转的资金,竟超过了八百金!
八百金,这已足以支撑一支千人军队月余的开销。
而刘备,他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就让金钱如活水般自动流向了他。
与此同时,刘营的军帐内,法正修长的手指点在铺开的地图上,正对着一个略显紧张的年轻人侃侃而谈。
“主公请看,”法正的声音沉稳而锐利,“这商市的选址,妙就妙在它不在江陵城内,而在城外这片三不管的空地上。它东接长江水道,西连荆襄古道,是名副其实的水陆要冲。周瑜若是以大军围困,我们固守江陵,他耗不起。可他若是想从根子上断了我们的补给,就必须先动这个商市。”
法正的指尖重重地戳在地图上那代表商市的墨点上,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他敢动吗?一旦动了,商旅不通,航道断绝,那些靠着长江水道吃饭的江东商贾第一个不答应。江东的士卒们吃惯了荆州的米,如今只能从我们这里买到平价粮,周瑜若断了这条路,军心必乱。而荆州的百姓习惯了蜀中的布、汉中的铁,若是一夜之间回到了过去以物易物的苦日子,他们会恨谁?周瑜打的不是我们的商市,他打的是江东赖以为生的商路,打的是荆州百姓的饭碗,是民心所向,是自己的根基!”
被称为“主公”的年轻人刘忙,只是静静地听着,嘴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套组合拳的威力。
吕范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江东大营,连夜写就密报,呈送孙权。
他在竹简上写道:“刘备商市,已成气候。若强令撤市,无异于与荆州所有商贾百姓为敌,恐激起民变,其祸甚于刀兵。臣已查明,刘备军中所用粮草,并非取自江东府库,皆来自荆南四郡及新近归附百姓的纳贡,以及其部曲屯田所得,无一粒掠自江东之民。此人行事,堂皇至此,令人胆寒。”
写到此处,吕范停下笔,帐外的风吹得烛火摇曳。
他想起白天在市集里看到的一幕:一个刘备军的士兵,不小心碰翻了一个老农的菜摊,那士兵不仅立刻道歉,还掏出自己的铜板,按市价双倍赔偿。
周围的百姓看着这一幕,眼神里没有畏惧,只有理所应当的平静。
他深吸一口气,蘸墨继续写道:“更可怕的是,刘备麾下之人,并非用武力强迫,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荆州百姓觉得,有这个市,日子才有奔头;离了这个市,日子会比以前更苦。民心向背,非在城池之坚,而在米袋之实。此消彼长,江东危矣。”
就在这封密报送出的第三个夜晚,刘备大营的门外,来了一队不速之客。
为首的老者,正是荆州望族蒯家的家主,蒯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