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无声的较量(2/2)
书的重量沉甸甸的,仿佛也承载着那段过往的重量。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翻开了封面。
扉页上,他熟悉的、刚劲有力的笔迹映入眼帘:
“致我的小溪——
愿你的世界,因思考而辽阔,因智慧而闪光。
—— 顾言琛,于你二十岁生日”
“我的小溪”……这四个字像带着温度的铁烙,烫得她指尖猛地一缩,几乎要拿不住这本书。回忆如同冲破闸门的洪水,瞬间将她淹没。那个夜晚,他捧着这本书,眼神亮晶晶地对她说着期许的样子,清晰得仿佛就在昨日。
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住,一阵尖锐的疼痛让她几乎喘不过气。她猛地闭上眼,深吸了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她像是要摆脱什么烫手山芋般,用力地、几乎是粗暴地翻过了这一页,指甲在纸张上划出一道轻微的折痕。
过去已死,缅怀无用。
她开始阅读这本书。书中关于价值链分析、核心竞争力、战略协同的论述,虽然年代稍远,但核心思想历久弥新。一些她之前觉得晦涩难懂的概念,在面临顾言琛提出的实际问题时,竟然变得清晰起来。她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疯狂记录,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框架与“城市焕新”项目进行嫁接。
同时,她鼓起勇气,给集团总部战略部的一位资深分析师发了邮件,虚心请教公司业务生态布局的问题。让她意外的是,对方回复得很快,并且提供了不少公开资料之外的有益视角。(她不知道的是,这位分析师在回复她邮件前,收到了来自顶头上司的助理一句轻描淡写的“关照”:市场部林小溪组长在跟进重要项目,若其咨询战略协同问题,可在不涉密前提下予以适当指导。)
几天几夜,林小溪几乎进入了疯魔的状态。除了必要的吃饭和短暂的睡眠,她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资料、数据、模型和书籍之中。办公室、公寓书房,到处都堆满了打印出来的文件和写满思路的草稿纸。她像个贪婪的海绵,拼命吸收着一切能够提升她战略思维的知识养分。
顾言琛的办公室就在她楼上两层。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他会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依然亮着灯的那个熟悉工位。助理曾委婉地提醒他,林组长这样连续高强度工作,恐怕会影响长期效率甚至健康。顾言琛只是沉默地看着那点灯火,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钢笔冰冷的笔身,半晌,才低声说:“给她订一份宵夜,以部门的名义。别让她知道是我。”
于是,在林小溪饿得头晕眼花时,总会“恰好”有行政部的同事送来热气腾腾的粥品或精致的点心,说是公司给加班员工的福利。她感激地接受,却从未深想这“福利”为何总是如此及时且合她口味。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他既是那个不断给她设置更高障碍的严苛考官,也是那个在暗处默默关注、甚至为她扫清部分障碍的……她无法定义的存在。
当林小溪终于将再次修改、几乎脱胎换骨的框架报告,连同一份详尽的战略协同补充说明和风险评估矩阵分析一起提交时,她感觉自己像是打了一场耗尽全力的硬仗,整个人都虚脱了。
这一次,顾言琛的回复隔了一个小时才来。
邮件正文依旧简短,却有了微妙的不同:“思路已基本清晰,战略协同部分有提升。按此方向准备详细方案。”
没有表扬,但那个“有提升”,以及“按此方向”的肯定,对于此刻的林小溪来说,已经如同久旱甘霖。她靠在椅背上,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混合着极致疲惫和微弱成就感的复杂情绪在胸腔里弥漫开来。
她抬起头,望向窗外蔚蓝的天空,一架飞机正缓缓划过,留下长长的白色尾迹。这一次,心口的刺痛感似乎减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清明。
她似乎,在被他逼着,跌跌撞撞地,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这微不足道的进步,新的挑战已接踵而至——顾言琛直接下达指令,要求她带领小组,在一周内拿出可供决策的详细方案执行路线图。而与此同时,行政部通知,公司将举办一场重要的行业晚宴,要求核心项目组成员务必参加。这意味着,她将不得不首次在与工作无关的场合,直面顾言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