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港务织绿(2/2)
港区食堂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海鱼。灵草用的是耐盐型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海藻香,“这草得用海水焯三遍去盐,” 掌勺的师傅说,“主要是做个示范,证明盐碱地也能长出可食植物,这叫‘向海而生’。” 蓝博士从冷藏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港池海水的石油类物质降至 0.08g\/L:“达到二类海水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两个月,就能在浅滩种红树林,给小鱼虾做栖息地。”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 “防波堤消浪” 与 “灵草固滩”,“港区绿化” 与 “植物净化”,只是技术路径不同。窗外传来货轮的鸣笛声,门机的作业灯如移动的星辰,灵草的清香混在柴油味里,形成奇特的催眠曲。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船型种植箱,用废旧集装箱板材制作,涂覆防腐层,能嵌在堆场的边角,既抗碾压又能导航,就像给港口装绿色航标。”
深夜的危险品码头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夜鹭,鸟喙里叼着条吃了灵草叶的小鱼,翅膀扫过金属护栏,发出清脆的响声。他想起蓝博士说的 “港口生态廊道”,突然明白这里不仅是货运枢纽,也是海洋生物的中转站。蹲在种植槽的边缘,发现被鸟粪滋养的灵草长得格外粗壮 —— 原来人类的航运与自然的栖息,能在黑暗里孕育出更坚韧的平衡。
第二天清晨,集装箱厂送来了船型种植箱。箱体切割成船体造型,侧面的舷窗刚好做观察口,“按您说的防腐标准做的,” 厂长用海水测试耐蚀性,“浸泡三个月无锈蚀,比不锈钢箱成本低一半。” 林羽和工人们将种植箱沿堆场通道排列,种上耐盐灵草,箱体上的 “载重线” 刻度与灵草高度形成有趣对照:“这叫‘绿色航标’,” 他调整箱体角度时说,“既能指引车辆行驶,又能监测土壤盐度,就像给港口装生态仪表盘。”
蓝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网。传感器伪装成系泊柱、集装箱角件的样子,嵌在灵草根系周围,“能实时监测盐度、石油类物质和重金属,” 她调试着物联网终端,“超标时自动启动喷淋系统,就像给灵草装智慧管家。” 渔民志愿者们则在制作 “海洋植物图谱”,每个灵草品种都标注着耐盐度与净化效能,“扫二维码能看污染物降解动画,” 戴斗笠的大叔展示图谱,“比单纯的技术手册有意思多了。”
中午的 “港口市集” 设在旧船坞。林羽和工人们摆了个 “灵草工坊”,展示用灵草纤维做的船模,灵草叶压制的海图书签,旁边的蒸汽机模型里,灵草从烟囱里 “长” 出来。穿工装的老码头工人唱起了《海港之歌》,歌声与灵草的清香混在一起,像首穿越时空的号子。老黄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港口徽章,铜质的徽章上,锚链缠绕着灵草图案:“这是 1998 年的‘安全生产’奖章,” 他擦着徽章上的铜锈,“当年保通航,现在护生态,都是给港口添彩。”
下午的生态修复在港池浅滩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灵草 - 牡蛎礁” 联用技术,先在潮间带种植高密度灵草带,再投放牡蛎壳构建人工礁体,“《海错图》说‘藻附岩而生,贝依藻而居’,” 他往滩涂里埋入竹制固草桩,“灵草能稳定底质,牡蛎可滤食污染物,搭档干活像给海洋装净化器。” 蓝博士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检测,数据显示灵草带能降低 30% 的水流速度:“这叫‘生物护滩’,” 她对比冲淤数据,“比抛石护滩更生态,还能形成渔业资源。”
傍晚的夕阳给港口镀上金边时,港口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穿水手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防波堤排成队,将幼苗栽进馆前的潮汐池。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蓝色国土守护者” 证书,证书内页用的是海藻纸,印着灵草净化海水的微观示意图:“要把灵草修复过程做成常设展,” 馆长展开证书,“让参观者知道港口不只是货运,更是海洋生态的一部分。” 周边海洋研究所的专家们带来了 “港海共生” 模型,从船舶防污到灵草净化,复杂的系统里,灵草被做成微型景观,成了最生动的教具。
晚饭的长桌宴摆在旧栈桥上。桌布是用废旧渔网拼的,餐盘里盛着用港池净化水养殖的海鲜:灵草炒花蛤、菖蒲炖海参、薄荷海菜汤。徐工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货轮的方向敬了杯:“第一杯敬辛苦的港口人,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让港口与海洋共生的努力。” 酒液洒在灵草生长的滩涂里,很快被根系吸收,仿佛钢铁与草木在共同庆祝这场和解。
夜里的协调会确定了港口的长期运维方案。“要搞‘港渔共治联盟’,” 徐工展示着责任分区图,“港区内由工人负责,滩涂区由渔民认领,浅海区由海洋部门管护,” 他指着图上的绿色节点,“就像给蓝色国土装安全阀。” 蓝博士补充道:“得每月搞次‘港口清洁日’,” 她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让船员、渔民、市民都参与,用数据见证海洋的变化。” 林羽看着图上覆盖港区的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货运港,分明是城市的蓝色生态枢纽,在吊臂与根系间完成着生生不息的循环。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老黄送的船用指南针,底座嵌着灵草标本;蓝博士给的海水净化动力学模型,首页贴着片灵草叶书签;孩子们画的港口灵草图,背景是灵草缠绕的货轮,甲板上站着戴草帽的渔民。徐工把块嵌着灵草的船板送给林羽,木板的年轮里还留着当年的钉孔:“这叫‘钢与草的誓约’,” 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繁忙的航运,也能与自然温柔共生。” 林羽摸着船板的温润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洋流与航线共同延伸的绿意。
月光洒满港池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港区。堆场的灵草在晚风中连成绿色的波浪,仓库屋顶的植被如起伏的海,防波堤的裂缝里,新栽的灵草正顺着潮痕向上攀爬。老黄和徐工站在灯塔下挥手,身影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两尊守护海港的雕像。
引航船驶离码头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船板。板缝的潮湿处,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木材的纹理。船窗外,港口的灯火在暮色里闪烁,灵草与吊臂的影子交织成奇异的图案,向深海的方向扩散。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蓝博士提到的海岛码头绿化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环境更特殊,挑战更直接,但只要带着这份让航运与海洋共生的信念,就没有什么海岸线不能长出春天。
夜色漫上引航船窗时,林羽给船板里的灵草浇了点海水。水珠顺着木纹的轨迹流淌,在船板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的航标灯,像把整个港口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木质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防波堤,突然觉得所谓 “守护”,从来不是阻止前行的航船,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航线上保持平衡的勇气,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木板的缝隙,也能长得执着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