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87章 菜场缀绿

第87章 菜场缀绿(1/2)

目录

凌晨四点的天光还没刺破云层时,林羽已站在菜场入口的青石板路上。鱼腥与烂菜叶的混合气味顺着穿堂风涌来,排水沟里的污水泛着泡沫,在晨光里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 —— 这是菜场改造办张主任圈定的 “微生态试验场”,要在这座运营五十年的老菜场试种功能性灵草,“当年这里是露天集市,” 他踢开脚边的烂番茄,“挑着担子的菜农能排到三条街外,现在让灵草治治这‘城市肠胃病’,也算给烟火气添点清甜味。” 雾中的猪肉摊铁钩泛着冷光,挂钩缝隙里卡着片干枯的马齿苋,像被遗忘的绿色补丁。

生态农业专家顾博士提着检测箱走来,采样勺伸进排水沟的瞬间,液体在透明管里分层如劣质鸡尾酒。d 值 380g\/L 的数字让她眉头紧锁:“重度有机污染,” 她往水样里滴加试剂,紫红色液体迅速褪成无色,“得种能分解油脂的灵草品种,就像老菜农说的‘水芹能去油,薄荷可去腥’。” 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 “蔬有五性,清浊相济” 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水芹净化厨房污水的法子:“得搞‘立体净化’,” 他指着菜场的布局图,“摊位间隙种匍匐灵草挡油污,排水沟边缘种挺水品种,顶棚挂垂吊型吸味,就像给菜场装套绿色净化系统。”

菜场的摊主们推着板车来了。卖鱼的王婶系着油亮的围裙,塑料桶里养着刚运来的活虾,“这些灵草得经得住折腾,” 她用刮鳞刀在水泥台面上划出刻痕,“泼洒的污水、掉落的菜叶,比田埂上的野草耐糙。” 社区志愿者们则在准备种植容器,泡沫箱与旧陶盆堆成小山,“肉摊旁边的土壤油脂超标,” 戴橡胶手套的姑娘清洗着容器,“得先铺三层无纺布隔油,就像顾博士说的‘给植物穿雨衣’。”

第一批灵草苗在蔬菜摊之间的缝隙栽种。林羽教大家用 “槽式种植法”,沿摊位边缘砌 10 厘米高的水泥槽,底层铺碎砖块排水,中层填腐熟的厨余堆肥,“这些堆肥是菜场每天收集的烂菜叶做的,” 他往土里掺着草木灰,“既能肥田又能中和油脂,就像给土壤撒消食片。” 顾博士在旁用 ph 计测量,数值稳定在 6.8 的绿色区间:“种植点选在 ph 值 6.5-7.0 的区域,” 她在摊位编号旁打勾,“既能让灵草存活,又能高效分解有机物,就像给清洁工找个好帮手。”

早饭在菜场角落的早点摊吃,搪瓷碗里的豆浆泡着油条,王婶特意加了把灵草嫩叶,豆香里飘着清苦的草木味。卖豆腐的老李掰着油条说 2017 年的管道堵塞,污水漫到脚踝,环保局来检测说 “化学需氧量超标十倍”,“那时候就靠烧碱通管道,” 他望着雾散后的菜场顶棚,“现在种上灵草,哪怕只能少用半袋烧碱,也算积德。” 林羽望着槽里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剁肉声中轻轻颤动,突然觉得所谓 “共生”,就是让市井的喧嚣与草木的安静、生活的油腻与自然的清爽,在案板与泥土间达成和解。

上午的种植遇到难题。水产摊附近的地面常年潮湿,灵草幼苗刚栽下就烂根,顾博士的检测仪显示腐殖质含量过高:“这是‘厌氧环境’,” 她往土里埋入陶粒透气层,“得先改善土壤透气性,再种耐湿的灵草品种,就像给植物开通风扇。” 林羽想起泽丰村用稻壳改良水田的法子,让志愿者们运来稻壳与河沙,按 2:1 比例混合成透气层:“这是老祖宗的‘以壳透气’智慧,” 他将混合物铺在槽底,“稻壳能吸附油脂,河沙能增强排水,搭档干活像给土壤开窗户。”

来买菜的居民们围了过来。拎着菜篮的张奶奶捏着灵草叶端详:“这草跟我家阳台上种的薄荷像,” 她从布袋里掏出个小瓷盆,“能不能给我留点苗?放厨房吸吸油烟味。” 林羽笑着递过几株幼苗,王婶趁机推销:“以后来买菜,闻着灵草香,看着绿油油,比以前舒心多了。” 很快,排队领苗的居民排到了菜场门口,有人带来自家的花盆,有人要认养摊位前的灵草,早点摊的塑料袋都被用来装幼苗。

中午的日头晒得菜场发烫时,顾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水产摊改造区的 d 值降至 150g\/L,灵草根系周围的土壤变得疏松,“你看,” 她拨开根部的泥土,白色的须根上附着着细密的微生物,“这些菌群靠灵草分泌的物质存活,专门分解油脂,就像给土壤雇了清洁工。” 张主任扛着卷旧渔网走来,网眼间还挂着干枯的水草,“街道要把闲置的仓库改造成‘生态菜场体验馆’,” 他抖落网里的泥沙,“馆长想请你在馆里种灵草,既当展示又能教大家堆肥,就像给菜场编本绿色说明书。”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王婶沿摊位巡查。杀鱼台的血水顺着排水沟流淌,经过灵草区后变得清澈许多,肉摊的砧板旁,垂吊的灵草藤蔓已经遮住半面墙。“菜场后门的老井还能出水,” 王婶指着角落的石板盖,“民国年间的《市街志》记载‘菜摊环井而设,井水清冽可饮’,现在抽上来的水还能浇灵草。” 走过废弃的冰库,墙角的裂缝里长出丛蒲公英,种子被买菜人的裤脚带到各处,“这草的根能吸收重金属,” 王婶摘下朵绒球,“春天的时候,菜场里飘的全是它的种子,比任何绿化都管用。”

傍晚的菜场迎来高峰,灵草的清香混着鱼腥肉香,形成奇特的市井气息。林羽在堆肥间整理记录,笔记本上画满摊位与灵草的搭配方案:“水产区:选耐湿品种,侧重分解蛋白质;肉摊区:选吸油品种,增强油脂分解;蔬果区:选多叶品种,加速菜叶腐熟。” 窗外传来收摊的吆喝声,王婶的刮鳞刀与老李的豆腐板碰撞出细碎的声响,像首生活交响曲。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悬挂式种植袋,用防水布缝制,能挂在摊位上方的铁架,既不占地方又能吸味,就像给菜场戴绿项链。”

深夜的菜场格外安静。林羽提着灯检查排水沟,灵草的根系在水中形成细密的网,拦截着飘落的菜叶。突然窜出只野猫,叼着块剩鱼跑过灵草区,带起的水花溅在叶片上,竟让蔫了的幼苗挺直了腰 —— 原来动物的惊扰,能让草木更警觉地生长。

第二天清晨,帆布厂送来了悬挂式种植袋。袋底的排水孔排列成梅花状,侧边的透明窗口能观察根系生长,“按您说的耐脏标准做的,” 老板用酱油测试防水性,“泼上去一擦就掉,比塑料盆好打理。” 林羽和摊主们将种植袋挂在肉摊的铁架上,薄荷与紫苏的气味很快压过了血腥味,“这叫‘空中净化’,” 他调整袋口高度时说,“叶片离人的鼻子近,吸味效果翻倍,就像给菜场装香氛系统。”

顾博士的团队开始安装微型监测仪。传感器伪装成菜农的烟盒,藏在灵草丛中,“能实时监测氨气浓度,” 她调试着数据传输,“超标时自动给管理员发消息,就像给菜场装鼻子。” 社区志愿者们则在制作 “灵草名片”,塑料牌上印着品种特性与净化功能,“买菜的老人看得懂,” 戴橡胶手套的姑娘往牌上贴二维码,“扫码能看生长日记,比单纯的标签有意思。”

中午的 “菜场市集” 设在入口广场。林羽和摊主们摆了个 “灵草净化展”,玻璃缸里的菜场污水经过灵草过滤,变得清澈见底,旁边摆着《太初规则》与《齐民要术》的对照本。穿中山装的老教授指着《齐民要术》里的 “园种疏菜,须傍水泉,疏植以通风气”,激动得杖头点地:“古人早就懂菜场种植物的道理!” 王婶趁机展示她的 “油污分解实验”,两杯同样油腻的水,加灵草汁的那杯很快变清,“这比清洁剂还管用,” 她举着杯子吆喝,“以后家里炸东西,泡把灵草叶就去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