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兽苑栏畔(1/2)
晨雾漫过熊猫馆的钢化玻璃时,林羽正蹲在兽舍外的隔离沟旁测量宽度。卷尺在湿漉漉的水泥地上拉出 1.5 米的刻度,沟沿的瓷砖缝里嵌着几株倔强的三叶草,叶片上的露水在晨光里像碎钻 —— 这是动物园繁育部楚主任划的 “生态缓冲区”,要在这座有七十年历史的城市动物园试种与动物共生的灵草,“当年建虎山时,用混凝土浇了整片山坡,” 他指着远处岩壁状的围栏,“现在让灵草爬满围栏,既给动物遮阴,又能模拟原生环境,也算给铁笼子披件绿衣裳。” 雾中的金丝猴馆传来清脆的啼叫,像在催促新一天的生机。
动物生态学家秦博士推着便携式行为观测仪走来,镜头对准长颈鹿馆的采食区。屏幕上的采食频率曲线显示,长颈鹿每天有 6 小时在啃食围栏边的人工灌木,“单一植被会导致营养失衡,” 她调出非洲稀树草原的植被图谱,“得种含生物碱的灵草品种,既符合食草动物的采食习性,又能刺激消化,就像老饲养员说的‘杂食才健康,百草能祛病’。” 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 “草木有性,或利或害,需辨其用” 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草药给家畜治病的法子:“得搞‘分区配植’,” 他指着动物园的分布图,“食草区种营养型灵草,猛兽区种驱避型,灵长类区种攀爬型,就像给动物开个百草园。”
动物园的饲养员们推着草料车来了。熊猫馆的老陈扛着把竹枝剪,剪刃上还沾着新鲜的竹笋屑,“这些灵草得经得起熊猫折腾,” 他给熊猫 “团团” 投喂竹笋的动作如献宝,“它能把铁盆啃出豁口,种草得跟种钢似的。” 兽医站的年轻人们则在准备种植土,腐叶土与膨润土按 4:1 比例拌匀,“虎山的土壤板结得像水泥,” 戴白大褂的小伙筛着土块,“得掺三成泥炭松松气,就像秦博士说的‘土活才能草活,草活才能动物活’。”
第一批灵草苗在食草动物区的隔离带栽种。林羽教大家用 “垄沟种植法”,起 30 厘米高的土垄,垄底埋着腐熟的羊粪与骨粉,“这些肥料是动物园自己产的,” 他往垄上栽灵草的动作如插秧,“既循环利用,又能让灵草带点动物熟悉的气味,就像给植物加了层友好标签。” 秦博士在旁架设红外相机,镜头对着灵草丛的角度刁钻:“种植点选在动物视线 15 度范围内,” 她调整焦距,“既能让它们随时看到,又不会影响采食路径,就像给动物设个自然屏风。”
午饭在员工食堂吃,不锈钢餐盘里的红烧排骨旁摆着灵草嫩叶,肉香混着草木的清苦。老陈啃着玉米说 2019 年的旱灾,长颈鹿馆的人工草坪全枯了,只能天天拉卡车运草料,“那时候要是有种耐旱的灵草,” 他望着窗外啃竹的熊猫,“既能省力气,又能让动物吃口新鲜的。” 林羽望着隔离带里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斑马扬起的尾巴扫过的气流中轻轻晃动却不折断,突然觉得所谓 “共生”,就是让铁栏的禁锢与草木的自由、动物的野性与人类的善意,在绿与灰的交界处达成和解。
下午的种植遇到难题。灵长类馆的猴群总在围栏外拔灵草,秦博士的行为记录仪显示每天破坏率超 60%,“这是好奇心驱动的探索行为,” 她往灵草旁插起塑料仿真蛇,“得种带绒毛的灵草品种,触感会让猴子反感,就像给植物穿件防抓衣。” 林羽想起泽丰村用荆棘围菜园的土法,让老陈找来带刺的藤蔓与灵草混种,“这是老祖宗的‘以刺防盗’智慧,” 他将藤蔓缠绕在灵草茎秆上,“荆棘能防扒,灵草能结果,搭档着既安全又有收获,就像给植物雇个保镖。”
来晨练的市民们隔着围栏围观。带孙女的李爷爷举着望远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缝:“这猴山以前全是水泥地,” 他指着新种的灵草,“我年轻时来,猴子只能在假石头上晒太阳,《动物园志》里都记着‘1956 年,全园采用硬化地面,便于清扫’。” 林羽请李爷爷的孙女摸了摸灵草的绒毛叶,小姑娘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 这是他设计的 “自然触感” 体验,“摸过真植物的孩子,” 他对李爷爷说,“以后会更懂得尊重生命。” 很快,遛鸟的老人、跑步的年轻人都围过来,有人给灵草拍照发朋友圈,有人分享自家养宠物的经验,动物园的正门广场竟成了临时科普站。
傍晚的霞光给虎山镀上铜色时,秦博士的观测仪传来好消息。混种荆棘的灵长类区,破坏率降至 15%,猴群开始用灵草叶铺窝,“你看,” 她展示红外相机拍下的画面,“这是动物对植物的接纳,就像给新家添置软装。” 楚主任抱着捆淘汰的兽用垫草走来,草茎间还缠着几根动物毛发,“园委会要把旧饲料仓库改造成‘动物与植物共生馆’,” 他抖落草屑,“馆长想请你在馆内种灵草,既当展品又能演示生态链,就像给铁栏加本活教材。”
晚饭前的空闲,林羽跟着老陈沿兽舍巡查。暮色中的虎山传来低沉的咆哮,狼馆的嗥叫声此起彼伏,像首野性的合唱。“水禽湖的芦苇荡里有股活水,” 老陈拨开围栏的铁丝网,“当年挖湖时特意保留的泉眼,水温常年 18 度,适合种净化水质的灵草。” 走过猛禽馆的栖架,隼的尾羽扫过墙缝里的瓦松,种子随着振翅的气流飘落,“这草能清热,” 老陈指着瓦松的肉质叶,“夏天给猛禽喂点,能防中暑,比兽医开的药管用。”
夜里的动物园褪去喧嚣。林羽在兽医站整理记录,笔记本上画满动物与灵草的互动图谱:“食草动物区:选高纤维灵草,补充营养;猛兽区:选含苦味素的,防止误食;水禽区:选水生灵草,净化水质。” 窗外传来夜行动物的叫声,猫头鹰的 “咕咕” 声混着灵草散发的气息,像首自然的摇篮曲。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一批仿岩石种植箱,用混凝土做成假山样式,能嵌进兽舍的角落,既不影响动物活动又能添绿,就像给铁笼藏片小森林。”
深夜的灵长类馆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筒过去,光柱里的猕猴正用灵草叶擦拭玻璃,动作像在给自己的房间打扫卫生。他想起秦博士说的 “动物认知能力”,突然明白植物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激发动物的自然行为。蹲在猴舍外观察,发现被猕猴梳理过的灵草,分枝反而更旺盛 —— 原来适度的互动,能让草木长得更舒展。
第二天清晨,建材厂送来了仿岩石种植箱。灰黑色的箱体表面有逼真的风化纹理,边角打磨得圆润光滑,“按您说的动物安全标准做的,” 厂长用锤子轻敲箱壁,“抗啃咬,防攀爬,还通过了动物福利认证。” 林羽和饲养员们将种植箱嵌进虎山的假山洞、熊猫馆的栖架旁,甚至给鳄鱼池的晒台也摆了几个,“这叫‘环境丰容’,” 他调整箱体角度时说,“让动物随时能接触自然,就像给铁笼开扇小窗。”
秦博士的团队开始安装植物健康监测仪。传感器伪装成树皮、石头的样子,藏在灵草周围,“食草动物啃食超过 30% 会自动报警,” 她调试着预警阈值,“既保证动物采食,又不会让灵草灭绝,就像给植物装个智能保镖。” 兽医站的年轻人们则在制作 “动物食谱与灵草对照表”,贴在各馆的信息栏上:“这是让游客知道,” 戴白大褂的小伙指着表格,“动物吃的草和人吃的菜一样,也讲营养搭配。”
中午的 “动物园市集” 设在中心广场。林羽和饲养员们摆了个 “灵草与动物” 互动台,展示灵草标本与动物粪便的对比分析,旁边播放着灵草被采食后再生的延时视频。穿卡通人偶服的工作人员扮成熊猫,举着灵草叶与游客合影,逗得孩子们直笑。老陈趁机展示他收藏的老照片,黑白影像里的 1960 年代,饲养员们在给老虎喂生肉,周围全是光秃秃的水泥地,“那时候只懂喂饱,” 他指着照片叹气,“现在才明白,动物也需要绿水青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