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迂回策略(1/2)
冰冷的汗水沿着林劫的脊柱滑落,浸湿了他廉价T恤的后襟。书房里弥漫着一股混合了焦虑、隔夜咖啡和机器散热孔的怪异气味。他像一尊雕塑般僵在电脑前,屏幕上是王浩家那套顶级安防系统的结构图,错综复杂的线路和协议节点如同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堡垒,无情地嘲笑着他的每一次试探性攻击。
“正面强攻,行不通。”林劫低声自语,声音沙哑得像是砂纸摩擦。他的指尖因为长时间高速敲击键盘而微微颤抖,不是因为疲惫,而是源于一种罕见的、近乎窒息的挫败感。
王浩的防护等级与张澈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这不仅仅是更厚的防火墙和更多的加密层,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几乎 paranoid (偏执狂)级别的安全理念。他的家庭网络与企业内网有物理隔离,核心设备不连接外网,访问控制结合了生物特征(虹膜、声纹)、物理密钥和一次性的动态口令。就连他家的智能家居系统,都采用了非标准的私有协议,像是给自己家罩上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合金铠甲。
林劫尝试了所有他已知的漏洞和后门,甚至动用了几个从“墨影”渠道获得的、尚未公开的零日漏洞利用代码。结果无一例外:不是被系统识别并拦截,就是触发了无声的警报,迫使林劫必须像躲避蛇咬般迅速切断连接,抹除痕迹。他感觉自己像一只试图用触角撼动大山的蚂蚁,每一次努力都只换来系统的漠然无视和自身资源的消耗。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干涩刺痛的眼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黑暗中,妹妹林雪恬静的笑容一闪而过,随即被张澈死前崩溃的哭嚎和王浩那张在公开报道中道貌岸然的脸所取代。仇恨如同胃酸般灼烧着他的内脏,但他知道,愤怒在此刻是毒药,而非燃料。他需要的是冰冷的理智,是手术刀般的精准,而不是锤子的蛮力。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一个古老但永恒有效的智慧浮现在他脑海。如果无法从外部摧毁这堵墙,那就让墙从内部自己裂开。王浩本人是这堵墙最坚固的部分,但他的生活,他的社会关系,他作为“人”而非“系统管理员”的部分,是否也存在缝隙?
林劫重新坐直,眼神恢复了惯有的锐利和冰冷。他关掉了令人沮丧的系统结构图,打开了几个新的搜索窗口和数据分析工具。目标改变了:不再是王浩的防火墙,而是王浩这个人,以及他周围的一切。
他开始构建王浩的数字镜像,一个远比官方档案更立体、更鲜活的肖像。他不再试图破解王浩的加密邮箱,而是转向公开和半公开的领域:王浩及其家人的社交媒体账号(即使设置隐私,也能通过好友关系、点赞和分享模式分析出大量信息)、专业论坛的发言记录、网络购物平台的消费历史、甚至是他儿子所在学校的官方网站和家长论坛。
这是一个繁琐且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如同在沙滩上筛选金粒。林劫调动了他所有的数据处理能力,编写脚本自动抓取、分类和交叉比对海量信息。他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穿梭于王浩一家留下的数字脚印之中。
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一个模糊的轮廓逐渐清晰。王浩的妻子是一名古典音乐爱好者,经常在一个高端音乐社区分享观演记录和藏品,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炫耀。他们的儿子,王小磊,正在一所昂贵的私立国际学校读初中,是学校击剑队的成员。王浩本人则似乎对瑞士手表和普洱茶颇有研究,在一些小众圈子里是受人尊敬的“大佬”。
然而,最引起林劫注意的,是几条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碎片。在王浩妻子几个月前的一条抱怨“物业费又涨了”的动态下,有朋友调侃“让你们家老王少买块表就够交十年了”,她回复了一个苦笑的表情。在一份流出的学校年度捐赠名单上,王浩的捐款数额远超其他同等收入的家长,显得有些突兀。同时,林劫通过特殊渠道查询到,王浩名下最近新增了一笔大额贷款,抵押物是他家的一处房产,资金用途不明。
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指向一个可能性:王浩的家庭财务状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甚至可能存在着不小的压力。巨额捐款或许是为了维持社会形象,而莫名的大额贷款则暗示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资金需求或投资。
“压力……”林劫喃喃道,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有压力,就有弱点。有弱点,就有突破口。
他将注意力集中到王小磊身上。这个十三岁的少年,是王浩夫妇的独子,无疑是这个家庭最柔软的一环。林劫轻易地找到了王小磊的社交媒体小号(年轻人总以为能瞒过父母),上面充满了击剑比赛的照片、流行的网络游戏截图,以及一些略带中二气息的、对学业和父母管束的轻微抱怨。
林劫没有直接接触王小磊,那太危险,也太容易被追踪。他需要一个更间接、更自然的方式。他的目光落在了王小磊频繁讨论的一款热门多人在线游戏《纪元》上。这款游戏以其复杂的社交系统和虚拟经济着称。
一个计划开始在林劫脑中成形。他需要创造一个近乎完美的“偶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