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开往1949的绿皮火车 > 第69章 总算搞定接口问题

第69章 总算搞定接口问题(1/2)

目录

敌人的遥控爆破车威胁和加密通讯被成功化解,阵地再次获得了短暂的平静。但所有人都清楚,这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敌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的反扑只会更加凶猛和难以预料。

必须利用这宝贵的时间窗口,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而核心,依然是能源。

黑风岭的地热源已经初步掌控,工兵连和技术小组正在日夜不停地扩建集热坑道,尝试铺设更耐用的金属管道,目标是能够稳定地提供更高温度的热源,甚至尝试驱动功率更大的简易发电设备。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李诺,需要更直接、更高效的能量输入。

之前依靠酒精和弱电输出,如同小打小闹,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无法支撑他进行更深层次的恢复和更复杂的功能启动。他需要连接上黑风岭的地热,或者至少,建立起一条更稳定、功率更大的能源输入通道。

那个被多次改造、快要被玩坏的“万能”外部接口,显然已经不堪重负。是时候,解决这个根本性的“接口”问题了。

李诺将想法告诉了陈雪。这一次,他没有提供具体的图纸或方案,而是提出了一个合作研发的构想。

“我的列车,有标准的外部能源接口,但它的连接方式和能量传输原理,与你们现有的技术体系完全不同。”李诺在生活区的显示屏上,展示了一个极其复杂、充满未知符号和能量回路的虚拟接口三维模型,“强行连接,可能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他看着陈雪,语气认真:“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根据这个接口的能量特征和输入要求,设计并制造一个‘适配器’和‘缓冲装置’。这需要我们对彼此的技术有更深的了解,也是一次真正的技术合作。”

陈雪看着屏幕上那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型,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兴奋。这意味着,李诺愿意分享更多核心层面的信息,信任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需要做什么?”她毫不犹豫地问。

“首先,我需要更精确地测量和定义这个接口的能量输入参数:电压范围、电流承载能力、频率特性(如果是交流)、能量场形态…等等。”李诺调出了一些基础的测量需求和安全规范,“这需要非常精密的仪器,我担心…”

“仪器我们来想办法!”陈雪打断他,眼神坚定,“总部之前调配来一批苏联援助的最新式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虽然比不上你这里的,但应该是国内能拿到的最好设备了!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辅助测量夹具!”

说干就干。陈雪立刻返回,将情况向王团长、高参谋和钱工程师等人汇报。听到要接触列车更核心的能源接口,众人都既紧张又激动。这无疑是合作深化的标志!

总部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特批将那批珍贵的苏制仪器紧急运往前线,并指示: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全力配合李诺同志完成此次接口适配任务!

很快,几台沉重而精密的苏制电子测量仪器被小心翼翼地搬到了列车旁临时加固的工棚里。以钱工程师、孙教授和陈雪为首的技术小组,开始了紧张的技术攻关。

李诺则通过陈雪,逐步释放出接口的关键参数信息。这个过程极其谨慎,如同拆解一枚未知的炸弹。

“接口偏好直流输入。”

“电压容忍范围极宽,但最佳效率点在380伏至420伏直流。”

“最大持续输入电流…初步估算不低于100安培。”

“具备极强的抗波动和滤波能力,但需注意瞬时过冲。”

“接口本身带有能量识别和认证机制,非标准能量形态可能被拒绝…”

每一条信息的释出,都让技术小组倒吸一口凉气。

380-420伏直流!100安培!这功率水平,已经堪比一个小型变电站的输出能力了!这哪里是给火车供电?这简直是要给一座工厂供电!

而且,那“能量识别和认证机制”更是闻所未闻!能量还有形态?还需要认证?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物理认知!

“这…这真的是我们能做到的吗?”孙教授看着记录下来的参数,感觉手都在抖。

“做不到,也要想办法做到!”陈雪咬着牙,目光灼灼,“这是唯一的机会!我们必须设计出一个能够稳定输出这么大功率直流电,并且能模拟出他所需‘能量形态’的装置!”

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时代,大功率直流电源极其罕见,通常只有大型工厂或特殊实验室才有。更别提那玄乎的“能量形态”了。

技术小组陷入了困境。他们反复计算、模拟,发现依靠现有的发电机和整流设备,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的功率和稳定性。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李诺再次提供了关键思路。

“或许,可以不用追求一步到位。”他通过陈雪传达,“我们可以分步实现。首先,利用黑风岭的地热驱动一台大功率的交流发电机(如果能找到或改造出来),然后,设计一个多级、分布式的整流和滤波系统,逐步将交流电转换成稳定的大功率直流电。至于‘能量形态’…初期可以尝试在直流输出上叠加一个特定的、极低频的调制信号,或许能被识别。”

这个思路,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

“分布式整流滤波!叠加调制信号!”钱工程师猛地一拍大腿,“对啊!我们可以用多个整流桥并联分担电流!用大容量的油浸电容器组进行滤波!调制信号…可以用一个低速旋转的换向器或者机械振子来产生!”

方向明确,技术小组再次爆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开始设计复杂的整流滤波电路,计算电容器的容量和耐压,琢磨如何制造一个能产生特定低频信号的机械装置…

材料不够,就拆东墙补西墙,从缴获的敌军通讯车、损坏的雷达设备里寻找可用的变压器、电容、大功率二极管…

加工精度不够,就靠老师傅的手工打磨和反复调试…

没有合适的散热系统,就用铜板焊接巨大的散热片,甚至计划利用地热水进行循环冷却…

这几乎是在用这个时代最原始的工业手段,去挑战一个接近未来标准的能源接口!

过程中充满了失败和险情。一次电容耐压测试中,一个巨大的油浸电容因为质量不过关而发生爆燃,差点引发火灾。一次在调试大功率整流桥时,因为接线错误导致整个电路短路,烧毁了好几个宝贵的电子管…

但没有人放弃。陈雪几乎住在了工棚里,眼睛熬得通红,手上沾满了焊锡和机油。钱工程师和孙教授也仿佛年轻了十几岁,和年轻人们一起爬高摸底,争论技术细节。

李诺则在车内,通过陈雪实时反馈的测试数据,远程指导他们调整参数,规避风险。他甚至动用了一点宝贵的能量,对送进来检测的关键元器件进行了一次“无损探伤”,排除了几个有内部缺陷的零件,避免了一次可能灾难性的失败。

时间在紧张的攻关中飞速流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