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在上海有个女儿 > 第18章 黑土新生

第18章 黑土新生(2/2)

目录

村民们交头接耳起来,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和一丝微弱的兴趣。种了几十年玉米大豆,突然要换花样,他们心里没底。

“另一条腿,就是山货深加工。”肖霄继续说道,“咱们的蘑菇、榛子,不能光等着贩子来收,那样太被动。咱们可以自己建个小型的、干净的烘干房,把蘑菇统一收购、烘干、分级、包装,打上‘胜利村野生榛蘑’的牌子。榛子也可以炒制、包装。这样附加值就上去了。我同样可以帮忙找销路。甚至,将来条件成熟了,咱们可以尝试搞个小型的合作社,把大家组织起来,统一标准,统一销售,避免互相压价。”

“合作社?”老支书皱起了眉头,这个词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带着某些历史的印记。

“对,合作社,但不是以前那种大锅饭。”肖霄解释道,“是大家自愿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比如,建烘干房的钱,我可以先垫上,算作投资,村里也可以用土地或者劳力入股。卖了钱,按股份红。这样,就把大家的利益捆在一起了,劲儿往一处使。”

这个想法更为新颖,让在场的村民们都陷入了沉思。栓柱的眉头紧锁,似乎在努力理解这其中的运作模式。老蔫儿则直接问道:“那……要是赔了呢?”

“投资,当然有风险。”肖霄坦诚地说,“但我们可以一步步来,先从小规模的开始试。比如,先搞个小烘干房,收购一部分村民的蘑菇试试水。我相信,只要咱们的东西质量过硬,销路不是问题。我在上海经营这么多年,这点渠道还是有的。”他的语气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他多年商海沉浮积累的经验和眼光。

他看向老支书,语气诚恳:“老支书,咱们这地方,除了土地和山林,还有没有别的?比如,有没有什么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或者,咱们这儿的风景,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苏晨,忽然轻声对肖霄提醒道:“我记得你以前信里提过,离村子不远,好像有条河,叫……月亮泡子?夏天的时候,岸边开满了一种蓝色的花,很漂亮。”

肖霄经妻子一提,记忆的闸门再次打开:“对!月亮泡子!那是一片不小的水泡子,水很清,周围是草甸子,夏天确实有很多野花。河里有鱼,味道很鲜美。”他看向老支书,“老支书,那月亮泡子现在怎么样?”

老支书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肖霄会问起这个:“月亮泡子?还在那儿呗,荒着哩。也就夏天有些半大小子去游泳摸鱼。”

肖霄的脑中,一个模糊的念头开始闪现。特色农业是立足根本,但如果能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一点点最原始的、体验式的旅游呢?不是为了吸引大批游客,而是为将来或许可能的发展,埋下一颗种子。比如,将来学校修好了,路如果能稍微修整一下,是否可以吸引一些厌倦了城市喧嚣、想来体验真正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人?哪怕只是极少数,也能为村里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

他没有立刻把这个还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这太遥远了。当前最迫切的,是修学校和启动特色种植、山货加工这两个项目。

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上午。肖霄耐心地解释,回答村民们一个又一个质朴甚至有些固执的疑问。他不厌其烦地勾勒着可能的蓝图,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比如上海超市里包装精美的杂粮和山货的价格)来激发大家的信心。他的真诚和清晰的思路,像一缕春风,逐渐吹散了弥漫在村委会里的疑虑和迷茫的雾气。

最终,老支书用力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尽管腿脚不便,腰杆却挺直了些:“中!肖霄,你这话在理!咱不能光等着,也不能光靠你捐钱修学校。咱得自己把日子支棱起来!就按你说的,学校你牵头修,那种植合作社和山货加工的事儿,咱村里配合你!先干起来再说!”

其他村民虽然眼神中仍有忐忑,但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一种久违的、名为“希望”的东西,开始在这个寒冷的房间里悄悄萌发。

散会后,肖霄没有停歇。下午,他让栓柱带着,实地去查看了几片距离村子较近、土质较好的耕地,又去后山查看了榛子林和蘑菇生长的环境。他仔细地抓了一把黑土在手里捻着,感受着那肥沃油润的质感;他仔细观察着榛子林的密度和长势;他向栓柱详细询问着蘑菇生长的季节和产量。

苏晨和晓梦也跟着一起。晓梦用相机(一台普通的胶卷相机)拍下了黑土地、白桦林、荒芜的月亮泡子,也拍下了父亲蹲在地上研究土壤时那专注的神情。她开始理解,父亲所说的“回报”和“赎罪”,并不仅仅是拿出钱来,更是要倾注心血,为这片土地寻找一条活路。

傍晚时分,肖霄站在村口那棵老榆树下,眺望着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无垠的黑土地。寒风依旧凛冽,但他的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火。投资特色农业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决定,更像是一种宿命的回归。他曾经从这里汲取了生命的韧劲,如今,他要将从时代浪潮中获得的能量,反哺给这片沉默而慷慨的土地。

他知道,前路必然充满挑战,村民的观念转变、技术的引入、市场的开拓……每一步都不会轻松。但看着身边支持他的妻子,看着眼中闪烁着思考光芒的女儿,看着脚下这片承载了他太多复杂情感的黑色沃土,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这不再是青春激荡下的理想主义,而是历经沧桑后,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理性的责任与担当。他要让这片黑土地,不仅仅生长出庄稼,更能生长出希望,生长出未来。归途有光,这光,不仅要照亮他个人的心灵救赎,也要尽力,去照亮这片第二故乡前行的道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