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引其自来(2/2)
赵昺目光一凝:“哦?如何引其自来?”
陈宜中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条理清晰地阐述他的毒计:
“其一,公子此行,名为色目商,携重货入刺桐城。刺桐城乃海贸巨埠,蒲家掌控市舶司,利益盘根错节。新到的大商队,蒲家不可能不关注,尤其是…‘色目’商队。此为‘势’。”
“其二,蒲寿庚老奸巨猾,多疑成性,但其子蒲师文,据闻性情与其父有异。若传言属实,他对南宋旧事心有戚戚,对文天祥抱有别样心思…那他对南洋来的、尤其是与故宋可能有些许牵绊的色目商,或许会…另眼相看?至少,好奇心会重些?此为‘情’。”
“其三,关键在‘饵’。”
说到此处,陈宜中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们无需直接去找蒲师文。公子可让那位阿卜杜勒先生,大张旗鼓地去拜会蒲寿庚!备上厚礼,言明是久仰蒲公威名,特来刺桐城开拓商路,寻求庇护与便利。姿态要放低,礼数要周全,生意要‘实诚’。”
赵昺瞬间明白了陈宜中的意图:“你是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阿卜杜勒吸引蒲寿庚及其爪牙的注意,甚至…引起蒲师文的兴趣或疑虑?”
“公子明鉴!” 陈宜中点头,嘴角泛起一丝老辣的弧度,“蒲寿庚位高权重,日理万机,寻常商队拜访,他未必亲自接见,多半由其子或心腹代为应付。若阿卜杜勒表现出足够的财力和懂事,接见他的人,极可能就是蒲师文!此乃其一。”
他顿了顿,继续道:
“即便初次未能见到蒲师文,阿卜杜勒也需在拜会时,于言谈间‘不经意’地流露出些许信息…比如,商队中有一位年迈的顾问陈乙,早年曾游历临安,见识过故宋风华,对某些…风骨人物,偶有唏嘘之语…话语要模糊,点到即止,如同茶余饭后的感叹。若蒲师文真如传言般心思敏感,他听到这些‘无心之言’,必会心生涟漪,甚至…主动想见一见这位‘见识过故宋风华’的陈老顾问!”
陈宜中看着赵昺,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洞悉人心的光:“由他主动来寻老仆,远比我们贸然去寻他,要安全百倍,也自然百倍!届时,老仆便可借机与之攀谈,察其言,观其色,探其心。是真情还是假意,是可用之才还是虚有其表,几番交谈下来,当可窥其七八。”
赵昺听完,心中豁然开朗,连日来的困扰一扫而空!这老狐狸,果然没让他失望!
此计看似迂回,实则直指核心,充分利用了人性、身份、环境和信息差,将风险降到了最低,同时极大提高了接触蒲师文并探知其真实态度的成功率。
每一步都合情合理,符合一个“色目商队”的行为逻辑,却又暗藏玄机。
“好!好一个‘引其自来’!”
赵昺忍不住击节赞叹,看向陈宜中的目光中,少了几分纯粹的利用,多了几分对其政治智慧的真切认可,“陈先生此策,深谙人心,精妙绝伦!就依此计行事!”
陈宜中听到赵昺的称赞,枯槁的脸上难得地泛起一丝红光,那是久违的、被认可的成就感。他连忙躬身:“公子过誉,老仆…陈乙分内之事。”
看着陈宜中退下时那似乎挺直了些许的背影,赵昺站在窗前,眺望着即将载他北上的海船。
海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袍。
南洋的棋已布下。
大都的线在延伸。
刺桐城(泉州)的路已铺就。
而身边这块看似腐朽的“旧物”,在权谋的棋盘上,竟还能迸发出如此犀利的锋芒。
有着这则陈宜中献计的“东风”,万事俱备,只待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