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远行的准备(1/2)
陈宜中领命而去,如同一条被打入水中的老鱼,开始在他残存的、浑浊的关系池塘里,小心翼翼地搅动,试图为大都那条病重的“大鱼”张弘范投下无形的饵钩。
赵昺则暂时将这条线压在心底,他知道这需要时间和运气,急不得。
当务之急,是确保营救文天祥的整个行动链条,在离开南洋之前,环环相扣,不留致命破绽。
营救的核心在于两点:情报与力量。
情报,他已在布局(陈宜中、未来的泉州、大都内部);力量,则需要一支绝对忠诚、精干且能完美融入北地环境的队伍。
他唤来了陈老倌。
老渔夫脸上忧色未减,但眼神中已多了几分沉凝的决绝,既然拦不住,那就拼死护住官家!
“三爷,” 赵昺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指令,“某离岛北上,需一支人手。你亲自挑选,务必可靠。”
他展开一张简陋的名单,上面已列好所需人员的类型:
“其一,精悍护卫,三至五人。武艺不必顶尖,但需机警沉稳,忠心不二,且…能吃苦耐劳,不惧生死。最好是家中无甚牵挂,或牵挂已得妥善安置者。” 这是行动的尖刀与盾牌。
“其二,通译向导,两人。需精通蒙语、波斯语或色目人常用语,熟悉北地风土人情,市井规矩,最好…有行商经验。” 这是融入环境的耳目。
“其三,杂役伙计,两三人。手脚麻利,沉默寡言,能驾车、喂马、照料起居。” 这是保障后勤的基石。
赵昺的手指在“通译向导”上点了点,目光锐利地看向陈老倌:“最关键的是…这支队伍,明面上绝不能是一支纯粹的汉人商队!太扎眼,太易引人注目。”
陈老倌立刻明白了赵昺的顾虑。在元廷统治下,一支由南洋汉商组成、深入北地的队伍,本身就是巨大的疑点。
“昀哥儿的意思是…伪装成色目行商?” 陈老倌问道,他在南洋多年,深知色目商人在元廷治下的特殊地位和通行便利。
“正是!” 赵昺点头,“需寻一位…或两位,可靠且能撑得起场面的‘色目商人’挡在前面。此人需深目高鼻,或至少外貌特征显着异于汉人,通晓商贾之道,能应对盘查。某会居于幕后,不会在人前露脸,只作为‘商队主事’的幕僚或账房先生身份存在。”
这是赵昺深思熟虑后的自保之策。
他的面容,在南洋尚可解释,若在元廷腹地被有心人(南宋降臣)注意到,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倌眉头紧锁,这要求不低。
既要绝对可靠,又要外貌符合,还得懂经商…“汉商汇”中倒是有几位混血的管事或长期合作的色目海商,但忠诚度是否经得起北上风浪的考验?
他脑海中迅速筛选着人选:“老仆…尽力去办!定寻得合适人选,并确保其家小皆在南洋,由‘汉商汇’厚养!” 这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
“好。” 赵昺对陈老倌的办事能力和狠辣手段毫不怀疑,“人员选定后,分批秘密登船,勿要声张。船只、货物,按寻常南洋香料、宝石、象牙、珍珠等物准备,务必货真价实,经得起查验。账目也要清晰,我们就是一支去大都做生意的正经‘色目商队’。”
“是!” 陈老倌沉声应道。
赵昺部署完人手,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的海岸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