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大限到了(2/2)
但同时,这庞大的人口流入,也带来了劳动力和市场潜力。
刘体纯严令各地,尽力赈济,开粥棚,设医棚,组织难民参与屯田和工坊建设,变负担为助力。
一句“沧州有活路,不饿死人”的口碑,在难民中悄然流传,吸引着更多人北上。
更多的难民则选择了南下的道路。他们翻山越岭,涌向福建(八闽)、江西(赣鄱)、广东(岭南)等相对偏远、尚未直接卷入战火的地区。
这些省份的地方官府面对突如其来的难民潮,措手不及,或设卡阻拦,或勉强收容,社会秩序和经济承受着巨大考验。
这些南下的难民中,也混杂着不少失意的士子、落魄的官员和心怀故国的义士,他们的到来,将在未来为南方等地抗清力量播下种子。
就在南京陷入末日混乱、难民潮席卷南北之际,引发这场滔天巨浪的源头——武昌,却笼罩在一种诡异的寂静与压抑之中。
左良玉那具曾经威震湖广的雄健身躯,在九江“大胜”后不久,竟轰然倒下。或许是长期的积郁、或许是急火攻心、或许是酒色掏空了身体,更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报应。
他病倒了,而且病势汹汹,药石罔效。曾经鹰视狼顾的双眼变得浑浊无光,只能虚弱地躺在病榻之上,发出痛苦的呻吟。
“父帅!父帅!” 其子左梦庚跪在榻前,满面忧急,但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焦灼和…期待。
他早已被视为左军的继承人,然而,他深知自己无论是威望、能力还是手腕,都远不及父亲。父亲若在,尚能震慑住麾下那些骄兵悍将和各怀鬼胎的部属;父亲一去,这庞大的军队立刻就会变成一头难以驾驭的凶兽!
病榻旁的阴影里,谋士黄澍眼神闪烁,低声对左梦庚道:“少帅,侯爷病体恐难回天。当务之急,是稳住军心,掌控大局!九江之财虽丰,然坐吃山空。南京马阮未除,清虏又虎视眈眈…前途多艰啊!”
黄澍的话语如同一柄利刃,扎进左梦庚的心里。他当然知道前途多艰。
九江的“胜利”更像是一剂透支生命的大补药,军队因劫掠而更加骄纵难制,与南京彻底撕破脸,清廷的态度也变得暧昧不明。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无助。
左良玉在病痛的折磨中,有了片刻清醒,这回光返照一刻,他似乎也看到了儿子眼中的恐惧和军帐外涌动的暗流。
他挣扎着想说什么,想嘱托什么,想警告什么…但最终只化作几声含糊不清的呓语和沉重的喘息。
他浑浊的目光扫过黄澍那张看似恭谨的脸,心中或许掠过一丝悔恨?他引以为傲的“清君侧”大业,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被洪承畴和多尔衮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笑话,不仅加速了南明的灭亡,也将自己毕生经营的家业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武昌左军大营内,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汹涌。
各营将领心思各异,有的盘算着九江抢来的财富如何分配,有的担忧南京的反扑或清军的动向,有的则开始私下串联,思考着在左良玉死后,是继续跟着少帅左梦庚这条前途未卜的船,还是另寻出路。
左梦庚在黄澍等人的簇拥下,开始紧张地接手军务,试图树立权威,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