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第159集:长亭别意浓(2/2)
席间渐渐热闹起来,有人说起刚封城时的恐慌,说那会儿见着穿白褂子的就躲,以为是勾命的;有人笑自己当初嫌药苦,被老妇拿着药勺追着喂;还有人说刺史后来亲自来医棚,看着痊愈者名册时,嘴角那抹不好意思的笑。
双经渡静静听着,偶尔点头,或在有人问起医理时,简单说上几句。他讲“温疟初起当清利湿热,如春雨涤尘”,又说“寒疟需温阳散寒,似冬日燃薪”,随安在一旁认真听着,把师父没说透的地方悄悄记在心里——他知道,这些都是日后要学的功课。
夜色慢慢爬上来,星星一颗接一颗亮起来,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有人拿出笛子,吹起了当地的歌谣,调子有些苍凉,却又带着股子韧劲儿,像河西走廊上的风,刮过千沟万壑,却吹不散人间烟火。
“先生,您这一去,啥时候再回来?”一个孩子仰着脸问,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芝麻饼。
双经渡摸了摸孩子的头,目光望向城西的方向,那里,“渡心碑”的轮廓在月光下隐约可见——百姓们没听他的劝阻,还是悄悄立了碑,碑上没刻名字,只刻着“医者渡人,佛者渡心”八个字。
“佛法无边,医道无疆,”他轻声道,“若有缘,自会再见。”
其实他心里清楚,西行之路漫漫,或许此生再难踏足虢州,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帝内经》的治法留在了当地医者的医案里,《金刚经》的慈悲住进了百姓的心里,就像种子落进了土里,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老妇忽然站起身,从怀里掏出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双布鞋,鞋面上用青线纳着“平安”二字,针脚细密,比上次送的那双更精致些。“先生,这双鞋厚实,能挡挡风沙。”她把鞋往双经渡手里塞,“随安小师父也有一双,俺让俺那口子连夜纳的。”
随安赶紧接过自己的那双,入手沉甸甸的,心里暖烘烘的。他忽然想起刚拜师时,师父问他“西行路苦,怕不怕”,当时他只想着学本事救人,此刻才真正明白,这一路的苦,早被这些沉甸甸的心意酿成了甜。
月上中天时,长亭里的人渐渐散去,都说明日要去城门送行。老妇最后走,临走前反复叮嘱:“路上遇着难处,就想想虢州的这些人,记着您不是一个人。”
双经渡望着她蹒跚的背影,又看了看身旁捧着布鞋傻笑的随安,忽然低声诵起《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随安抬头看师父,见他眼里映着月光,亮得像有星子落进去。少年忽然懂了,师父不是在感叹离别,而是在说,所有的相遇与别离,都是修行,重要的是带着这份心,继续往前走。
夜风穿过破庙的窗棂,带着药草的清香,也带着离别的暖意。师徒二人收拾好行囊,明日一早,就要向着河西走廊的深处出发了。
这一别,前路会有怎样的风雨?师徒二人又将在西行路上遇见什么?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