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第137集:三日之约(2/2)
少年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这些人!等他们自己染了病,看谁来救他们!”
“阿竹,你看那石狮子。”双经渡指着门旁的石狮,左边那尊的爪子下,踩着个小球,右边那尊踩着个小狮子,“狮子再凶,守的是门;若门里的人忘了守的是百姓,再凶的狮子也护不住。”
正说着,门“哗啦”开了,老门房探出头:“进来吧,大人说给你们一炷香的时间。”
穿过雕梁画栋的回廊,越往里走,越闻不到外面的药味,反倒飘着淡淡的檀香。刺史王承宗正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穿着锦缎袍子,手里捏着串佛珠,看见他们进来,眼皮都没抬:“听说你能治温疟?”
“不是我能治,是医理能治。”双经渡展开疫情图,铺在冰凉的紫檀木桌上,“大人您看,红圈密的地方,都是排水不畅、人口密集之处;蓝点多的地方,是饮了干净水、服了汤药的。这病如潮水,堵不如疏。”
王承宗瞥了眼图,冷笑一声:“疏?怎么疏?把全城人都叫来喝你的药?出了岔子,朝廷怪罪下来,你担得起?”他猛地一拍桌子,佛珠线差点崩断,“我告诉你,我只要虢州城安安稳稳的,等疫情自己过去,谁也别给我惹事!”
“大人,疫情不会自己过去。”双经渡指着图上最密集的红圈,“北关昨日又添了七个重症,若今日不施药,明日便可能是十七个。粮仓里的粮食若放着发霉,不如拿出来煮粥,加些祛湿的草药,让百姓身子骨硬朗起来——”
“住口!”王承宗猛地站起来,袍子下摆扫倒了桌边的茶杯,茶水溅在疫情图上,晕开一片蓝点,“你算什么东西,也敢教我做事?粮仓是朝廷的粮,不是你用来收买人心的!”
阿竹忍不住喊道:“大人!我亲眼看见先生救了好多人!张婆婆的儿子没了,她自己也快不行了,是先生天天跟她说‘活着才能记着念想’,她才肯喝药的!还有西街的李大叔,高烧到说胡话,是先生用银针刺络放血,救回来的!”少年的声音带着哭腔,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您要是不信,我现在就把他们都叫来!”
王承宗的脸色变了变,他确实听说北关有个游方和尚在治病,只是没想到真有成效。他盯着双经渡,眼神里有审视,有怀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你要多少粮?”
“不用多,先开三日仓,每日一石米,加些薏米、赤小豆。”双经渡道,“我带着百姓在破庙旁支粥棚,保证账目清楚,一碗粥也不会多占。三日后,若新增的病人没少,我立刻带着药棚离开虢州,绝无二话。”
“三日?”王承宗摩挲着佛珠,指节泛白,“若三日内疫情扩散了呢?”
“我这颗脑袋,任凭大人处置。”双经渡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石板上,掷地有声。
书房里静得能听见香炉里香灰掉落的声音。王承宗看着眼前这个和尚,僧袍洗得发白,眼神却亮得惊人,不像骗子,倒像个……抱着某种信念的傻子。他想起昨日收到的家书,说长安那边也在闹温疟,若虢州能稳住,或许……
“好。”他终于松了口,声音沙哑,“我就信你三日。若出了半点差错,别怪我不念慈悲。”
走出刺史府时,日头已经偏西。阿竹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像只快活的小鹿:“先生,我就说他是个清官吧!”
双经渡望着天边的晚霞,那霞光把云层染成金红色,像极了破庙里灶膛里的火光。他想起王承宗捏着佛珠的手,其实在微微发抖。
“阿竹,”他忽然道,“明日起,粥棚旁再支个灶,教百姓煮药茶。”
“煮什么药茶?”
“佩兰、藿香、苍术,都是祛湿的。”双经渡笑了笑,“三日之约,不是赌,是要让人心一点点暖起来。”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头,脚步轻快地往破庙跑,要去告诉张婆婆这个好消息。晚风吹过街角,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却吹不散空气里渐渐升腾的、微弱的希望。
想知道这三日里,虢州城会有怎样的变化吗?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