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双经问渡 > 第123章 第123集:脉证破虚妄

第123章 第123集:脉证破虚妄(2/2)

目录

他再次侧过身:“还有人怀疑吗?”

人群里开始有人动摇。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往前挪了挪,孩子在她怀里咳嗽,小脸憋得通红。她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被旁边的男人拉了回去。

“哼,两个托罢了!”刘婆子仍不依不饶,“我孙子也染了病,躺在家里快不行了,你要是真有本事,去救他啊!救得活,我就信你!”

这话一出,人群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双经渡身上,像在看一场赌局。

双经渡看着刘婆子,她眼里的恨意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祈求。他弯腰拿起一个药包,递给石生:“你在这儿守着,继续给来求医的人分药。”

然后,他走下台,径直朝刘婆子走去:“带路。”

刘婆子愣住了,似乎没想到他真敢去。旁边的人也懵了,有人劝:“先生,她家在西巷子深处,那片死的人最多,邪乎得很!”

“是啊,别去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双经渡脚步没停。他经过那抱孩子的妇人身边时,顿了顿,低声道:“孩子是肺热,若信我,等我回来,取包桑白皮汤给他喝。”

妇人浑身一震,看着他的背影,抱紧孩子的手不自觉地松了些。

刘婆子犹豫了半天,终是拄着拐杖,在前头带路。双经渡跟在她身后,穿过人群时,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落在背上,有怀疑,有担忧,还有一丝连他们自己都没察觉的期盼。

西巷子果然萧索。路边的门户大多关着,有些门楣上还挂着白幡,被风一吹,像招魂的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味道,有药渣的苦,有焚烧的焦,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腐气。

“就在那儿。”刘婆子指着巷子尽头一间破屋,声音发颤,“我……我不敢进去,你自己去吧。”

双经渡点点头,推门而入。门轴“吱呀”一声,惊得檐下几只乌鸦扑棱棱飞起。屋里光线很暗,靠窗的土炕上,躺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子,盖着厚厚的破被,呼吸声粗得像破风箱。

他走过去,掀开被子一角。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起皮,胸口起伏得厉害。双经渡伸手探他额头,滚烫。再搭脉,脉象洪数,如奔马失控——这是热入气分,再不降热,恐要伤津动血。

他从药箱里取出银针,在油灯上烤了烤,对准孩子的曲池、合谷两穴,快速刺入。孩子哼唧了一声,却没醒。双经渡捻转针尾,直到针下有了沉紧感,才住手。

接着,他解开行囊,取出随身携带的芦根和知母,又从药箱底层摸出一小包石膏——这是他从长安带来的,本想留着应急,此刻却成了救命的关键。

“有没有陶罐?”他朝门外喊。

刘婆子在外头应了声,半晌才端着个豁口的陶罐进来,手还在抖。双经渡接过,用屋里仅存的半瓢水洗净,将药材放进去,又找了几块干柴,在炕边的土灶上煮起来。

药香渐渐弥漫开来,冲淡了屋里的秽气。刘婆子蹲在灶边添柴,火光映着她的脸,皱纹里的泪水亮晶晶的。

“先生……”她哽咽着开口,“我不是故意要骂你……我是……我是怕啊……”

双经渡没回头,正专注地看着药汁:“怕,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本事应付。就像这病,你觉得是鬼祟,是因为你不知道它的根由。知道了,就不怕了。”

药煮好了,他滤出药汁,晾到温热,又撬开孩子的嘴,一点点灌进去。孩子起初还呛,后来竟自己往下咽了。

做完这一切,他才站起身:“半个时辰后,他若能出汗,烧就能退些。我留些药,按此法煎服,明日此时,若脉象缓和,便可去破庙找我,我再给你调方子。”

刘婆子看着他收拾药箱,突然“扑通”一声跪下:“先生,我错了……我不该乱说话……”

双经渡扶起她:“知错就好。回去吧,守着孩子。”

走出破屋时,太阳已升到头顶。巷子里竟站了不少人,都是方才跟着过来的。见他出来,众人都往后退了退,眼神却变了——不再是全然的怀疑,多了些探究和敬畏。

回到破庙前,石生老远就迎上来:“先生,好多人等着求药呢!”

双经渡抬头望去,木台前果然排起了长队,连方才那个抱孩子的妇人都在队里。他刚走到台前,就见刘婆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个瓦罐:“先生!出汗了!那小子出汗了!”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真的好了?”

“我就说这先生不像坏人!”

“快,给我也看看,我这几天总咳嗽……”

双经渡看着涌上来的人,又看了看天边的日头,轻轻舒了口气。他拿起脉枕,放在台上:“一个一个来,别急。”

石生在旁边看着,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好像有点明白先生说的“治身,也治心”是什么意思了——这脉枕下的,何止是脉象,更是人心啊。

想知道接下来双经渡能否彻底稳住民心?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