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双经问渡 > 第67章 第67集 暗流初显

第67章 第67集 暗流初显(1/2)

目录

第67集 暗流初显

暮春的雨,总带着几分缠绵的湿意,淅淅沥沥打在“双经医馆”的青瓦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又顺着檐角连成线,在阶前积成小小的水洼。医馆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混合着雨后泥土的清新,倒比往日更多了几分安宁。

双经渡正坐在靠窗的案前,细细研磨着一味新采的“夜交藤”。这味药性子平和,能养心安神,他想着近日来城中因废太子旧部之事略有人心浮动,便多备些,或可解些百姓的焦虑。他的动作不急不缓,石杵与石钵相触,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与窗外的雨声应和着。

弟子明心端着刚煎好的药进来,见师父这般专注,放轻了脚步,将药碗轻轻搁在旁边的矮几上,低声道:“师父,这是给城南张大娘的药,她那心悸的毛病,喝了这几剂该能缓些了。”

双经渡抬眸,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嗯,记得嘱咐她,夜里少想些琐事,临睡前进些小米粥,养养脾胃。”

“徒儿记下了。”明心应着,目光落在师父研磨的药粉上,“师父,这夜交藤采得正是时候,瞧着成色,比往年好上许多。”

“是啊,”双经渡放下石杵,用指尖捻起一点药粉,放在鼻尖轻嗅,“天地之气滋养万物,时节到了,万物自会顺遂生长。人也一样,顺应本心,方能安宁。”他这话似在说药,又似在说别的,明心虽未全懂,却也从师父的语气里听出几分深意,只默默点头。

正说着,门外传来轻轻的叩门声,不同于寻常病患的急切,倒带着几分谨慎。明心正要去开门,双经渡却抬手示意他稍等,自己起身,理了理衣襟,缓步走到门边,将门拉开一条缝。

门外站着的是李修远的贴身随从,名叫阿忠,此刻他脸上带着几分凝重,见了双经渡,微微躬身:“双先生,我家大人有要事相告,让小人来请您过去一趟,说是事关机密,不便在此处多说。”

双经渡心中微动,李修远素来沉稳,若非查到了关键线索,断不会这般急切。他对明心交代道:“我去去就回,馆里的事,你多照看些。”

“师父放心。”明心点头应道。

双经渡跟着阿忠,穿过几条湿漉漉的街巷,来到李修远的府邸。府邸不算奢华,却透着一股清正之气,门口的侍卫见了双经渡,都恭敬地行礼,显然是早已得了吩咐。

进了内堂,李修远正背着手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雨幕,眉头紧锁。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凝重:“经渡,你可算来了。”

“修远,查到什么了?”双经渡开门见山,他知道李修远的性子,越是紧急的事,越不喜兜圈子。

李修远引着他坐下,亲自为他倒了杯热茶,沉声道:“那日你将老者的信给我,我便着人顺着张万贯那条线往下查。张万贯虽已伏法,但他当年的一些往来信件、账簿,我都设法寻了来。起初瞧着,似乎只是他一人贪念作祟,想借构陷你之事攀附权贵,可细细查下去,才发现其中另有蹊跷。”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泛黄的账簿,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几行模糊的字迹:“你看这里,张万贯在构陷你之前,曾有一笔不小的银子入账,来源不明。更奇怪的是,他当年买通的几个作伪证的人,事后都离开了京城,去向不明。我派人追查他们的踪迹,其中一个在江南露过面,被我们的人找到时,已经病得快不行了。”

“他说了什么?”双经渡追问,端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

“那人名叫刘三,当年是张万贯的管家,也是作伪证的主谋之一。”李修远的声音压得更低,“他说,当年张万贯之所以敢动你,是因为背后有人指使。那人给了张万贯一大笔钱,还承诺事成之后,保他官升三级。只是张万贯性子急,又贪功,没等那人布置周全,就自己先动了手,结果弄巧成拙,反把自己折了进去。”

双经渡沉默着,指尖的温度似乎被茶水烫得有些发热。他早料到张万贯背后有人,却没想到对方竟如此处心积虑。

“那刘三还说,”李修远继续道,“他曾无意中听到张万贯和那人的手下对话,提到了‘东宫’、‘复辟’之类的字眼。我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发现那些与张万贯有隐秘往来的人,不少都曾是废太子的旧部。”

“废太子旧部?”双经渡眉头微蹙。废太子被废已有十年,当年的党羽或被清算,或已隐退,本以为早已成了过眼云烟,没想到竟还在暗中活动。

“正是。”李修远点头,语气愈发沉重,“我派人查了废太子这些年的动向,他虽被圈禁在京郊的别苑,看似无权无势,但暗中仍与不少旧部有联系。这次构陷你,恐怕就是他们的一步棋。”

“为何是我?”双经渡不解,他虽与皇室有些往来,却从未涉足党争,与废太子更是素无瓜葛。

“这正是他们的狡猾之处。”李修远叹了口气,“你医术高明,又深得陛下和晋王信任,在民间声望也高。若能构陷你成功,一来可打击陛下和晋王的势力,二来能搅乱民心,让朝野上下对现有的秩序产生怀疑。他们便可趁机煽风点火,制造混乱,为废太子复辟铺路。只是没想到,张万贯办事不密,反倒让他们的计划提前暴露了痕迹。”

双经渡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热茶,茶水的暖意却没能驱散心中的寒意。他想起那位老者,那位在医馆打杂多日,临别时留下密信的老者。信中只说张万贯背后有更大势力,却未点明是谁,想来老者也是有所顾忌,或是知道的并不详尽。

“这些人潜伏在暗处,如同埋在土里的毒瘤,一日不除,终究是隐患。”李修远看着双经渡,“经渡,此事牵连甚广,若要彻查,恐怕会引起朝局动荡。你觉得,该如何是好?”

双经渡沉思片刻,窗外的雨声似乎更密了些,敲打在窗棂上,像是在催促着什么。他缓缓开口:“修远,你还记得《道德经》里的话吗?‘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些人之所以敢暗中活动,无非是觉得有机可乘。若我们不声张,依旧如常行事,让他们觉得无机可乘,时间久了,他们的耐心自会消磨,或许便会沉寂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