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双经问渡 > 第64章 第64集 晋王西行

第64章 第64集 晋王西行(2/2)

目录

晋王心里一揪,立刻让随从取来干粮和水。他蹲下身,小心地将水递到孩子嘴边,又把干粮掰成小块,一点点喂给老婆婆。旁边的灾民见他没有架子,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灾情。

“大人,城里的粮仓被水冲了,官府发的粮根本不够吃啊!”

“前几日开始有人发烧,烧得说胡话,没过两天就没气了,是不是闹鬼啊?”

“我们想逃,可到处都是水,往哪儿逃啊……”

晋王听着这些话,只觉得胸口像被巨石压住。他原以为带足了粮草和药材就能解决问题,此刻才知,百姓的苦难远比他想象的深重。

“大家放心,”他站起身,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是晋王,奉陛下之命来赈灾。从今日起,所有粮草由我亲自分发,药材也会尽快送到每个人手里,绝不会让任何人饿死、病死!”

人群先是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有人泣不成声,有人对着他磕头,额头磕在泥地里,发出沉闷的声响。

晋王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双经渡说的“把自己放进众生的苦难里”。原来这种被人信任、被人期盼的感觉,比在朝堂上接受百官朝拜更让人心安。

接下来的日子,晋王几乎住在了灾民安置点。他每日天不亮就起来,跟着官差一起扛粮、分药,亲自检查饮水是否煮沸,病患是否隔离。有一次,一个得了时疫的汉子咳得厉害,一口痰啐在了他的袍角上,随从吓得脸色发白,他却只是摆摆手,让医官赶紧给汉子诊治。

“王爷,您是金枝玉叶,怎能如此不顾及自身?”晚上清点物资时,随行的刺史忍不住劝道。

晋王正低头记录着发放的数目,闻言笑了笑:“在灾民眼里,我不是王爷,是能给他们活路的人。若连这点事都怕,还算什么赈灾?”他拿起双经渡给的防疫册子,指着其中一页,“你看,先生早就说过,‘心无敬畏,疫自上门;心有慈悲,病自远离’,我守着良心做事,怕什么?”

刺史看着他被晒黑的脸颊,手上磨出的茧子,再想起京城里那个养尊处优、甚至有些骄纵的晋王,不由得心生敬佩。

半个月后,灾区的情况渐渐好转。粮仓被重新修缮,每日发放的粮食足额准时;防疫汤药普及开来,时疫的蔓延被遏制住;临时搭建的医棚里,病患的数量越来越少。

这天傍晚,晋王巡查完最后一个安置点,坐在河堤上休息。夕阳将河水染成金红色,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那是些稍微恢复了体力的孩子,正在空地上追逐打闹。

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姑娘捧着一朵不知名的小野花跑过来,怯生生地递到他面前:“大人,这个给你,娘说你是活菩萨。”

晋王接过野花,花瓣上还带着露水,清香扑鼻。他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忽然明白双经渡为何总说“权势不及民心”。权势能让人畏惧,却不能让人真心敬服;唯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才能在他们心里种下感激的种子,这种子生根发芽,比任何权势都稳固。

“告诉娘,我不是菩萨,”他笑着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跑开了。晋王望着她的背影,又看向远方的炊烟,心里一片澄澈。他从怀中掏出那本《孟子》,借着夕阳的光翻到某一页,上面被他用朱笔圈了一句:“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原来,这便是双经渡要他来寻的答案。

消息传回京城时,青瓦医馆里,双经渡正在给一位老妇人诊脉。弟子拿着从灾区寄来的信,兴奋地说:“师父,您看,晋王在灾区做得真好,百姓都快把他当成神了!”

双经渡诊完脉,提笔写下药方,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不是当成神,是当成了希望。”他将药方递给老妇人的家人,又道,“按时服药,忌生冷,过几日便好了。”

待病人走后,弟子又问:“师父,您说晋王会不会从此就留在灾区,不回京城了?”

双经渡走到药柜前,开始分拣新到的药材,声音随着药香一起散开:“他还有他的路要走。在灾区悟透了民心可贵,回到京城,才能更明白该如何为政。”他拿起一株黄芪,“你看这药,生在山野,吸足了日月精华,方能补气固表。人也一样,不经一番历练,怎成大器?”

弟子似懂非懂,却见双经渡嘴角的笑意深了些。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那本摊开的《金刚经》上,书页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几个字,仿佛也染上了暖意。

晋王在灾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能否彻底褪去一身骄矜,真正成为百姓口中的“活菩萨”?而那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是否会因为晋王的转变而有所动作?想知道晋王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