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双经问渡 > 第63章 第63集 医心映朝纲

第63章 第63集 医心映朝纲(1/2)

目录

第63集 医心映朝纲

暮春的风带着草木的清气,穿过太医院的雕花木窗,落在双经渡素色的衣袍上。他刚为皇帝诊完脉,指尖还残留着脉象平和的余温,殿内熏香袅袅,与他身上淡淡的药草气息交织,竟生出一种奇异的安宁。

“双先生,朕近日总觉心神不宁,许是朝政烦扰所致?”皇帝靠在龙椅上,鬓角的银丝在晨光中格外显眼。自太子痊愈后,他对双经渡的倚重已不止于医道,常将其留在宫中,或论养生,或谈经义,有时兴起,连朝政上的烦忧也会随口提及。

双经渡躬身答道:“陛下脉象虽稳,然气息略浮,确是思虑过甚之兆。《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陛下日理万机,需得适时调摄心神才是。”他说话时声音温润,如春雨落田,总能轻易抚平人心头的躁意。

皇帝轻叹一声,挥手让侍立的太监退下,殿内只剩君臣二人。“先生有所不知,近日朝堂上为了江南漕运改制之事,两派争执不休。户部尚书说该裁撤旧吏,启用新人,方能革除积弊;而吏部尚书却道旧吏熟悉河道,骤然更换恐生乱子,不如循序渐进。双方各执一词,都有道理,朕竟不知该如何定夺。”

双经渡垂眸沉思,他虽身在医馆,却也听闻江南漕运积弊已久,商船滞留、粮米损耗之事时有发生,百姓颇有怨言。只是朝堂之事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难怪皇帝为难。

“陛下,”他缓缓抬眼,目光清澈如洗,“臣不懂朝政,却曾在医书中见过类似的道理。譬如一剂药方,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各司其职,缺一不可。若偏执于某一味药的功效,不顾整体配伍,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伤身。”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就如治风寒感冒,既需麻黄发汗解表,也需桂枝温通经脉,二者相须为用,方能邪去而不伤正。若只信麻黄之力,过量使用,恐伤津液;若一味依赖桂枝,又难抵外邪。”双经渡娓娓道来,将医理与事理自然勾连,“朝臣之争,或许正如这药方中的药材,皆有其用,只是立场不同,所见各异罢了。”

皇帝默然点头,指尖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殿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衬得殿内愈发安静。

“先生是说,朕该兼听则明?”

“陛下圣明。”双经渡微微颔首,“臣曾读《金刚经》,其中有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世间道理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是否契合当下的境况。江南漕运之事,裁撤旧吏可除弊,循序渐进可维稳,或许并非非此即彼。”

他顿了顿,又道:“就像臣给病人施针,有时需用重手法疏通淤堵,有时却需轻捻慢转调和气血,全看病人的体质与病情。陛下不妨从‘公心’出发,看看两派之策中,哪些是为了漕运畅通,哪些是为了百姓安乐,取其合理之处,或许便能寻到两全之法。”

皇帝望着双经渡平静的面容,心中的烦躁竟如退潮般渐渐消散。他想起双经渡为太子治病时,那般凶险的境况下,此人依旧从容不迫,正是因为他不执着于某一种疗法,而是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公心’……”皇帝喃喃自语,这两个字如同一盏灯,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是啊,自己纠结的,究竟是哪派更有道理,还是担心厚此薄彼会引来非议?若真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为重,又何须在意朝臣的门户之见?

“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皇帝站起身,龙袍在身侧划出一道沉稳的弧线,“朕知道该怎么做了。”

双经渡躬身行礼:“陛下自有决断,臣不敢居功。”

那日的谈话并未持续太久,双经渡随后便告辞出宫,回到了他的医馆。医馆里依旧人来人往,有来看诊的百姓,有抓药的学徒,空气中弥漫着当归、黄芪的药香,与宫中的熏香截然不同,却让他觉得更加踏实。

老者正在柜台后仔细地称着药材,见他回来,连忙放下戥子,递上一杯温热的药茶:“先生回来了,今日宫中可有要事?”这些日子,老者早已将医馆当成了自己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双经渡更是敬重有加。

双经渡接过茶盏,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不过是陪陛下说些养生的闲话。”他并未提及朝堂之事,在他看来,医馆才是他的本分所在,朝堂风云不过是偶尔掠过的云影。

老者点点头,不再多问,转而说起今日医馆的趣事:“上午来了个孩童,不肯喝药,他娘急得直掉泪,还是我用先生教的法子,在药里加了点饴糖,那孩子才乖乖喝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