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 > 第48章 惨烈

第48章 惨烈(2/2)

目录

东北的黑土地上,逃难的人群像一条蜿蜒的长龙,沿着铁路线、山路朝着关内方向挪动。

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妇女背着年幼的孩子,怀里还揣着仅存的干粮;年轻小伙搀扶着受伤的乡亲,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恐惧与疲惫,他们是日军三光政策的幸存者,身后是化为灰烬的家园,身前是未知却充满希望的关内。

难民们的脚步踏过冰封的河面、荒芜的田野,将日军的暴行一路散播。

在山海关的难民收容所里,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农妇,攥着被鲜血染红的衣角,向围拢的人群哭诉:“鬼子闯进村里,见男人就杀,见女人就抢,我的男人被他们用刺刀挑了,孩子被他们抱上火车,说是去读书,可我知道,孩子再也回不来了!”她的哭声撕心裂肺,周围的难民纷纷抹泪,各自诉说着相似的遭遇,有的人家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有的亲人被抓去做苦役,还有的女子被日军侮辱后杀害。

这些血泪交织的控诉,随着难民的流动,迅速传遍了华北、华东各地。

天津的街头,说书人将日军的暴行编成段子,台下的听众听得义愤填膺,纷纷拍案而起;上海的报纸用醒目的标题刊登《东北惨状:日军三光政策下的人间炼狱》,配上难民流离失所的照片,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刺痛着国人的心;北平的学生走上街头,举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抗战,还我东北”的标语,高呼口号,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愤怒的情绪像野火一样在全国蔓延。工厂里的工人罢工游行,要求政府出兵抗日;农村的农民自发组织自卫队,准备保卫家乡;城市里的商人捐钱捐物,支援前线;甚至连偏远山区的猎户,都背着猎枪下山,想要加入抗战队伍。

“全民抗战”的口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响彻中华大地,曾经分散的力量,在日军的暴行面前,凝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洪流。

北平南锣鼓巷的四合院里,何大清正坐在桌前,手里捏着一份当天的《北平晨报》。报纸上关于东北难民的报道,他已经看了三遍,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砸在他的心上。

日军的残忍,比他在热河战场上见到的还要可怕;难民的苦难,让他想起自己在丰泽园后厨听到的、伙计们谈论家乡时的担忧。他的眉头紧紧锁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报纸的边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吕清心端着一碗热茶走过来,看到他凝重的神色,轻声问道:“又在看东北的新闻?”

何大清抬起头,眼里满是复杂的情绪:“嗯,鬼子在东北的所作所为,简直不是人干的。现在全国都在呼吁抗战,可前线的部队缺枪少弹,百姓们流离失所,我得想想,还能多做点什么。”

他放下报纸,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院外胡同里忙碌的身影,有挑着担子卖菜的小贩,有追着蝴蝶跑的孩子,有坐在门口缝补衣服的老人。

这些平凡的日常,是东北难民再也回不去的生活,也是他必须守护的东西。

何大清的眉头依旧紧锁,心里却渐渐有了盘算:系统商城里还有不少武器和物资,他得尽快攒够金币,多送些步枪、弹药和药品到前线。

热河的吕卫国他们还在跟坂田联队周旋,说不定需要更强大的火力支援;还有那些逃难的难民,或许可以通过系统兑换些粮食和药品,悄悄送到收容所去。

窗外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却没能驱散他眉宇间的沉重。

何大清知道,全民抗战的序幕已经拉开,他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只要能多送一批武器、多救一个百姓,就能为这场战争多添一分希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