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空境镜空 > 第81章 秋潭暗涌生

第81章 秋潭暗涌生(2/2)

目录

罗云净向肖玉卿详细复述了与王科长的交锋,以及他提出的“分区停电排查”方案。

肖玉卿听完,没有立刻说话。他拿起罗云净凭记忆画出的那份“排查排班表”草图,就着昏黄的煤油灯,仔细看了许久。密室里只剩下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终于,他抬起头,脸上不再是凝重,而是一种棋手看到妙手时的、带着赞许和冷静算计的神情。

“‘分区静默,重点诱捕’……”肖玉卿缓缓重复着这八个字,嘴角微微上扬,“云净,你这一手,不是挡箭,是直接把对手的箭矢,变成了我们指引方向的探照灯。高明!”

罗云净并未因称赞而放松,低声道:“时间紧迫,我们必须立刻决定如何利用这个‘排班表’。我初步的想法是,在他们计划的‘静默区’,我们可以获得短暂的安全窗口。”

“不止如此。”肖玉卿的手指重重地点在草图上,眼中精光闪动,“这不仅仅是几个安全窗口,这是我们为敌人画下的行动路线图!他们未来大半个月的侦查力量和注意力,都被你巧妙地框定在这张表里了。”

他站起身,在狭小的密室里踱了两步,语速加快,思路清晰:

“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动地跟着他们的节奏躲藏,而是要主动驾驭这股力量。”

“第一、安全区’要物尽其用:在他们划定停电静默的夜晚,那个区域就是我们的‘黄金通道’。所有积压的、最紧急、最危险的情报传递,必须集中在这个窗口完成。通知家里,做好准备。”

“二、 ‘监测区’要善加利用:在他们部署测向车、重兵把守的区域,我们也不能让它闲着。可以让一两个不重要的备用电台,在那些夜晚,定时、短促地发射一些无关紧要、或者经过加密的假情报。让他们的机器响起来,让他们的监听员忙起来,把水搅浑,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觉得‘确有收获’,从而更加相信你这套方案的‘正确性’。”

三、 创造‘灯下黑’: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人力和技术力量被这张排班表固定后,其他广大区域,尤其是他们认为‘干净’的非重点区域,就成了新的安全地带。我们的核心联络,要果断向这些‘灯下黑’的区域转移。”

罗云净立刻领会了其中更深层的意图:“我明白了。我提供的不仅是一个防御方案,更是一个能让我们重新分配敌人注意力、从而开辟新活动空间的战略欺骗工具。”

“正是!”肖玉卿重重拍了一下罗云净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肯定,“你不仅化解了危机,还为我们争取到了战略主动权。这份排班表,价值连城!”

他回到桌边,神色恢复了一贯的冷静,对在一旁的老李说:“立刻将排班表和我们的利用方案传回去。同时提醒家里,敌人的测向车和这套新战术,说明他们的技术侦查正在体系化、常态化。我们过去那种相对固定的联络模式和地点,必须彻底摒弃。要变得更分散,更流动,更不可预测。”

老李点头立刻进入隔间发报。

罗云净见状立刻说道:“我会密切关注调查局那边的反应,确保这套方案顺利推行,并根据情况微调。”

肖玉卿的目光从草图移开,重新落回罗云净身上,郑重地说:“云净,你现在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情报员的任务。你是在用敌人的资源,为我们布设迷阵,开辟通道。这才是‘青雀’真正的价值和力量所在。”

肖玉卿目光深邃,目前,高层对日态度暧昧,“剿匪”仍是首要。你的评估报告尤为重要,要持续强调长期抗战的工业基础准备和西南大后方建设的重要性,引导资源向这些方向倾斜。这既是为日后的全面抗击日本人做准备,也是为民族保留复兴的元气。

“我明白。”罗云净点头。他知道,自己的工作重心,已从单纯的技术审核和情报传递,逐步转向利用职务影响,在宏观层面进行更隐蔽、也更长远的布局。

秋意渐深,金陵城内的气氛也愈发微妙。日军在华北的挑衅不断升级,策动“华北自治”的阴谋步步紧逼,而金陵方面一方面宣称“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另一方面则继续加紧对西北红军的围堵。

这天,资委会召开高层会议,讨论“民国二十五年度国防工业建设预算草案”。草案由沪上总办公厅主导起草,明显倾向于加快与剿匪军事行动直接相关的轻武器、弹药和现有装备的补充生产,对于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工业、能源和重工项目,则大幅削减了预算。

陈兆谦在会议上率先发难,他指着预算草案中几个被砍掉的大型项目,语气沉痛:“诸位,目光岂能如此短浅!日本人亡我之心不死,华北局势岌岌可危。一旦战端开启,我们现在若不为持久计,大力建设基础工业,巩固后方,届时靠什么支撑?难道指望现有的这几家兵工厂,就能抵挡住日本的船坚炮利吗?”

沪上方面的代表立即反驳:“陈主任所言虽是高瞻远瞩,然则现实是,剿匪军事急需,国库空虚,预算有限!若不集中资源先解决心腹之患,何谈未来?这些重工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远水难解近渴!”

双方争论激烈。罗云净作为风险评估小组的负责人,也被要求发表意见。

他站起身,没有直接卷入派系争论,而是将一份准备好的数据分析图表挂在墙上。“诸位长官,这是卑职小组对日、我两国主要工业指标对比分析。”他指着图表上的数据,“在钢铁、煤炭、石油、发电量、机床保有量等所有关键领域,我国与日本的差距,至少在十倍以上,某些领域甚至达到数十倍。”

会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那触目惊心的数据对比。

“这意味着,”罗云净声音清晰而冷静,“一旦与日本战端全面开启,我们面临的将是一场极度不对称的战争。这需要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能够持续不断地为我们前线提供最基本的物资保障——钢铁、燃料、电力、机械设备。削减这些基础项目的投入,无异于自毁长城。”

他接着又展示了另一份图表,是关于西南几省资源潜力和交通现状的分析。“反之,若我们能利用当前时机,顶住压力,将部分战略产业和资源向西南腹地转移和布局,即便过程艰难,初期投入巨大,但一旦建成,将成为我们日后御敌的命脉所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雨绸缪’。”

他的发言,完全立足于数据和战略分析,不带明显的派系色彩,却以无可辩驳的逻辑,有力地支持了陈兆谦的观点。

陈兆谦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趁势总结:“云净所言,才是老成谋国之见!数据不会说谎!预算可以削减,但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项目,必须保障!这个草案,必须修改!”

会议最终不欢而散,预算草案的修订暂时陷入僵局。罗云净知道,自己这番“客观”分析,在众人眼中,已彻底为他打上了“陈系干将”的烙印,将他和陈兆谦捆绑得更紧,也把沪上方面和那些急于看到“剿匪”成效的强硬派得罪得更深了。

接下来,将是台面下更激烈的较量。

会后,陈兆谦特意留下他,意味深长地说:“云净,今日你一番话,振聋发聩。只是……你又替我把人都得罪光了。”

“云净只是据实而言。”罗云净平静地回答。

“据实而言……好啊!”陈兆谦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复杂,“这金陵官场,能据实而言的人,不多了。你很好,继续保持下去。天塌下来,有我顶着。”

话虽如此,罗云净却能感觉到,陈兆谦眼神深处的那一丝凝重。预算之争,牵涉的利益太大,对方绝不会轻易罢休。

秋雨连绵,敲打着书房窗户。罗云净坐在灯下,复盘着近期的局势。调查局的试探、预算案的博弈、肖玉卿传来的日益紧迫的预警……一切都表明,深潭之下的水流正在加速,水温也在升高。

他想起远在香江的弟弟,不知他是否安好?想起肖玉卿那双永远冷静沉着的眼睛,想起曹彦达如同磐石般稳固的潜伏……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每一步,都依然如履薄冰。

他拿起笔,开始起草下一份报告——《关于强化川滇黔地区有色金属勘探与冶炼能力的建议》。他要用这种方式,继续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那个风雨飘摇的民族,争取一线生机。窗外的秋雨声,仿佛也化作了遥远的、激励他前行的鼓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