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寒潭影独行(2/2)
他将这个疑问暂时压下,如同蜘蛛感受着蛛丝的微弱震动,将“兵工署技术稽核处”这个节点,悄然纳入自己正在编织的情报蛛网之中。
他想起肖玉卿说过:观察敌人内部的人事脉络、派系纠葛,同样至关重要。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肖玉卿所说的“深耕”之中。
他不再仅仅关注技术文件本身,而是开始留意文件流转的路径、审批的节点、以及背后可能涉及的人事关系。一份关于无线电元件采购的清单,他会留意是哪个部门提出的需求,最终又由哪位长官拍板定案;一份各派系部队的装备补充报告,他会从中分析出资源分配的倾向与背后复杂的博弈。
这些信息琐碎、庞杂,看似毫无价值,却如同散落的珍珠。罗云净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用只有自己能懂的符号和关联图,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他逐渐看清了委员会内部几条若隐若现的权力脉络:以高思远为代表、锐意进取但根基尚浅的“少壮派”;以陈兆谦为枢纽、盘根错节的“实业-技术官僚体系”;还有二厅内部那些手握实权、壁垒森严的情报军官……他们彼此牵制,又时有合作。
这天晚饭时,罗明元看似无意地提起:“今日在商会,遇到一位老朋友,他儿子在兵工署,我们坐在一起叙了叙旧。听他语气,兵工署里最近也不太平静,他儿子在那儿日子不太好过,兵工署内部好像也要调整。”
罗云净停下筷子,含糊地“嗯”了一声,心中却将父亲这句看似家常的话,与白天看到的那份函件联系了起来。兵工署的内部动向,或许正是理解那封异议函的关键背景。
夜深人静,他在书房里,就着台灯昏黄的光,在那本皮革笔记本上,又添上了几个新的符号和连线。笔记本上,关于兵工署技术稽核处的记录旁多了一个问号。这个看似寻常的职能部门,其突然的异议背后是否藏着更深层的派系角力?
不久后,一个偶然的发现印证了他的猜测。他在整理一批待销毁的过期文件时,发现了一份数月前兵工署内部关于某型火炮生产标准争议的纪要。争议的一方正是技术稽核处,而另一方,则是与高思远关系密切的兵器统一规格委员会。
蛛丝马迹开始串联。技术稽核处的异议,或许并非针对规划本身,而是对高思远派系试图借规划草案进一步插手兵工署事务的一种反弹。
他将这个判断通过死信箱传递了出去。没有收到直接回复,但他知道,肖玉卿会据此调整对兵工署内部派系的评估。
与此同时,胡为缮对他的“栽培”似乎进入了新阶段。不仅让他列席更高级别的会议,甚至偶尔会让他代为起草一些给上级的简要汇报。这些工作让罗云净得以窥见更高层面的决策过程,也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敌人对我军通讯能力日益增长的焦虑。
“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扼住他们的咽喉!”一次小范围会议上,一位来自参谋本部的官员语气严厉,“不能让他们在我们的地盘上,如此来去自如!”
压力层层传递下来。罗云净注意到,二厅加快了与国外技术合作的步伐,一些关于新型便携式侦测设备的引进计划被提上日程。他谨慎地将这些动向记下,同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继续为那些可能耗费巨资却收效甚微的“宏大”项目,巧妙地设置着技术障碍。
这天,他刚回到办公室,赵安平便迎了上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罗顾问,您回来了。刚才二厅技术处的李股长亲自来找过您,见您不在,留下话,说关于之前协作项目中一些技术标准的细节,想请您明天上午过去一趟,当面核实。”
罗云净心中一顿。二厅技术处李股长?就是上次以“数据未解密”为由拒绝提供测向车详细资料的那位。为何突然主动邀请?是常规的技术协调,还是别有目的?
“知道了。”他平静地回应,仿佛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赵安平却没有立刻离开,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道:“罗顾问,我听说……李股长那个人,脾气不太好,而且……听说李股长与某些调离的干部私交甚密。”
吴明达么?虽然已被调离核心岗位,但其经营多年的关系网仍在。罗云净立刻警醒。赵安平这番看似好意的提醒,背后是否藏着更深的意图?是胡为缮的试探,还是吴明达余党的算计?
“做好自己的事就行。”罗云净看了赵安平一眼,语气淡漠,“技术问题,对事不对人。”
次日,罗云净准时来到二厅。在卫兵通报后,他被引至技术处所在的楼层,被带进了一间简朴的接待室。室内只有一张方桌、几把椅子,墙上空无一物,显然是专门用于接待外单位人员的场所。
不多时,李股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几份文件。他面色黝黑,身材精干,眉宇间带着技术军官特有的执拗。见到罗云净,他只是微微点头,便在对面坐下,开门见山地将文件推过来:
罗顾问,你们规划局上次提出的那个低成本信号监测哨构想,我们研究过了。他的语气直接,带着公事公办的疏离,想法不错,但有几个关键参数,按照你们引用的德标,实现起来有困难。
他指着文件上的几处标注:这里天线增益值从理论上的3dbi调整为实际可达的1.5dbi,这个调整幅度是否过大?是数据引用有误,还是有其他技术依据?
问题直指技术核心,咄咄逼人。在这间简朴的接待室里,连空气都显得格外凝重。
罗云净冷静地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他立刻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质疑。李股长指出的这几个参数,恰恰是他为了降低该方案可行性而刻意模糊处理的地方。对方是技术上的行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
这是一次技术层面的交锋,更是一次危险的试探。如果他无法给出合理解释,不仅会暴露他故意的意图,更可能引火烧身。
他深吸一口气,大脑飞速运转,调动起所有的专业知识。
李股长,他指着文件上的参数,语气沉稳,这几处数据确实并非直接引自德标,而是我们根据国内现有电子元器件的实际性能水平,结合西南山地气候环境下的衰减模型进行的折算修正。若完全照搬德标,以兵工厂现有的技术水平,恐怕很难生产出合格的设备。
他稍作停顿,观察着对方的反应,继续解释道:这一点,我们在草案的附录中有过说明,或许李股长未曾留意。毕竟,理论参数与实际应用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他巧妙地将刻意模糊转化为基于国情的务实调整,既解释了参数差异,又凸显了规划局结合实际的考量,让人抓不住错处。
李股长盯着他,目光锐利,似乎在判断他这番话的真伪,接待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几秒钟后,李股长紧绷的脸色略微缓和,哼了一声:原来如此。不过,这种关键参数的修正,下次最好标注清楚,免得产生误会。
李股长提醒的是,是我们工作不够细致。罗云净适时地表现出谦逊。
危机似乎暂时解除。但罗云净知道,李股长未必完全相信他的说辞,这次的试探,更像是一个警告。
离开二厅技术处时,他在走廊里与一个穿着中校军服、神色严肃的军官擦肩而过。
是曹彦达,“磐石”。
两人没有任何交流,甚至连眼神的接触都只是一瞬。但罗云净心中明白,刚才他与李股长的交锋,曹彦达很可能已知情。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知道有同志在暗中守望,这份默契让罗云净倍感温暖。
他回到规划局,表面上一切如常,内心却在快速复盘。李股长的突然发难、赵安平的,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很可能都是同一张监视网的一部分。而曹彦达、肖玉卿的无声的守望让他更加坚定。
夜色深沉,他独自在书房里,台灯的光芒照亮了他紧蹙的眉头,也映照着笔记本上那些日益复杂的关系图谱。深耕的土壤之下,暗礁丛生。而他这只,必须在猎人的注视下,学会既啄食果腹,又不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