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国乐变革的伊始(1/2)
昆仑饭店的包间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齐磊那番直刺要害、甚至带着几分“大逆不道”的话,像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潭,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全场范围的呆滞与死寂。
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没有人出声,甚至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
没有人去动桌上的佳肴,也没有人再端起那片刻前还用来借酒消愁的酒杯。
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齐磊和那几位低垂着头、沉默不语的民乐老前辈之间来回逡巡。
赵老、孙大师、钱教授,这几位在各自领域堪称泰斗的老人,此刻更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或者说,是被残酷现实剥去了所有防御的老人,只能以沉默来应对那血淋淋的真相。
但齐磊知道,仅仅是刺痛还不够,必须把那条看似唯一、实则充满荆棘的道路指出来,哪怕需要背负代价。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从刚才的锐利转为一种沉重的、苦口婆心的劝诫:“赵老、孙大师、钱教授,你们都是国乐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是活着的国宝。当下的社会环境如何,其实不用我这个小辈过多诉说。你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想要再按照以前那种磕头拜师、口传心授、非入室弟子不传的老传统、老法子,来延续你们手中的绝技,其难度,怕是真如我所说——难过登天!”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年轻的、中年的乐手,声音带着一种共情般的理解:“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已经太不容易了。走出校园,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工作、房子、车子、结婚、生子、子女的教育、双方父母的养老、每天睁开眼就离不开的柴米油盐……这些现实的重担,已经占据了我们一天当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他顿了顿,抛出那个最关键的问题,声音在寂静的包间里异常清晰:“刨去这些生存必须和必要的休息,您们觉得,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多少心力,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去考虑学习一门看似‘高大上’,却很可能无法对他们的实际生活产生任何有利影响的‘空架子’手艺呢?”
“……”
这句话,比之前的质问更让人窒息。
因为它指向的不是固执,而是更深层、更普遍的现实困境。
所有人都更加沉默了,许多年轻的乐手甚至感同身受地低下了头,因为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地平衡着?
齐磊没有给他们太多消沉的时间,他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敢肯定的回答您——是100%的不可能有!”
“所以!”
这时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年轻一代能对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产生兴趣,甚至投身其中,那么办法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这门技艺在当下国内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价值!至少,要让他们看到,学了这门手艺之后,能有一个相对不错、足以安身立命的谋生环境和发展前景!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这时,一直沉默的赵老幽幽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沧桑。
他端起面前那杯早已凉透的白酒,一仰头,猛地灌了下去,辛辣的液体似乎也压不住他喉头的哽咽。他放下酒杯,声音沙哑:“唉……你这个小同志,你以为……你以为我们这些老骨头,就真的不想这么干吗?以前,国家也好,地方上也罢,都不知道请了我们出去演出过多少回,搞了多少次讲座、普及活动。我们这把老骨头,哪里没跑到?可结果呢?热闹一阵子,然后……然后就又没下文了!依旧是门庭冷落,依旧是找不到几个真心想学、又能坚持下去的苗子。难呀!~真的是太难了!”
“是呀,是呀!~~”
“太难了!”
赵老的话引起了在场几乎所有乐手的共鸣。
不仅是他,在座的每一位,无论是玩西洋乐的还是民乐的,哪一个不是从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走过来的?
即便是到了“国家队”这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所获得的金钱回报,很多时候可能还比不上大城市里一个普通互联网公司员工的薪水。
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早已不是物质,而是内心深处对音乐、对那份古老技艺近乎虔诚的炙热之心。
若非如此,他们或许早就放弃了这个看似“清高”却难以糊口的行当了。
“其实,不难的。”
一个平静而清晰的声音,突然打破了这片自怜与无奈的沉寂。
“恩?”
“什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