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 > 第235集:校门口的涮串香与老灶台的新念想

第235集:校门口的涮串香与老灶台的新念想(2/2)

目录

“你看,”炎昭用签子指着那男生,“这就是商机。学生们图个新鲜热闹,家长怕不卫生,咱老灶台正好补上这个空。用骨汤熬三个钟头,菜洗三遍,串签子前洗手,保证吃着放心。”他突然压低声音,“而且这汤能循环用,越熬越香,比单卖菜划算。”

小宇啃着最后一串鱼丸,突然说:“我可以帮忙穿串!放学回来就去店里,把海带结一个个系好,鱼丸搓成圆的,肯定比机器做的好看。”胡东东接话:“我负责吆喝!就站在胡同口喊‘老灶台涮串,吃了考满分’,保准把全校学生都引来!”

夕阳把四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手里的串串签子在地上拖出细碎的响。胡东东的纸碗已经空了,他舔着嘴角的红油说:“明儿就跟王爷爷说,让他备点大骨头,咱先熬锅汤试试。”炎耀点头:“再买点黄豆,自己磨豆腐泡,炸出来的外皮酥,里面的孔多,吸汤才够味。”

路过菜市场时,炎昭特意拐进去看了看,新鲜的海带绿得发亮,豆腐块白嫩嫩的,摊主正吆喝着“新到的大骨头,熬汤最香”。他摸了摸兜里的零花钱,突然说:“要不今晚就试试?反正放学早,回去熬锅汤,明天让街坊们尝尝。”

胡东东举双手赞成:“我去叫张大爷,他熬骨汤最拿手,说‘骨头得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去血沫,小火慢炖才出白汤’。”小宇也跟着点头:“我去摘点香菜,汤里撒点,香得能飘出三条胡同。”

回到老灶台时,天已经擦黑。王铁柱正往灶膛里添柴,看见四个小子举着空签子进门,笑着问:“又去偷吃啥了?满嘴的辣味。”炎耀把涮串的主意一说,王铁柱眼睛直放光:“这主意好!我年轻时在灶王阁,就见过老师傅做‘什锦串’,用的就是老骨汤,那香味,能把三条街的馋虫都勾出来!”

说干就干。张大爷听说要熬汤,扛着半扇大骨头就来了,骨头剁得块块带筋,往冷水里一泡,白花花的血沫立马浮了上来;刘婶端着盆刚炸好的豆腐泡进门,金黄的外皮透着焦香,她说“炸豆腐得用菜籽油,火不能太急,不然外面糊了里面还生”;连程序员阿杰都背着电脑包跑来,说“我带了电子秤,保证每种料都按比例放,精确到克”。

灶房里顿时热闹起来。张大爷守着汤锅,长勺搅出一圈圈白浪,当归、枸杞、香叶撒进去,药香混着肉香漫出来;炎昭往鱼糜里加蛋清,顺着一个方向搅,说“这样捶出来的鱼丸才q弹,咬着像在嘴里跳”;胡东东和小宇蹲在地上穿串,海带结系得整整齐齐,鱼丸搓得圆滚滚,豆腐泡在签子上晃悠,像挂着个个小金元宝。

第一锅汤熬好时,已经是深夜。炎耀舀了勺汤尝,骨香混着药香在舌尖散开,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他往汤里丢了几串鱼丸和海带,咕嘟咕嘟煮了三分钟,捞出来往麻酱里一滚,递到王铁柱嘴边:“爷爷您尝尝。”

王铁柱咬了一口,鱼丸的弹、麻酱的醇、骨汤的鲜在嘴里炸开,突然拍着大腿喊:“就是这味!比当年灶王阁的‘什锦串’还香!这要是推出了,学生们怕是得踩着放学铃往这儿跑,家长拉都拉不住,打屁股都得先吃完三串!”

胡东东举着串豆腐泡往嘴里塞,烫得直吸气,却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我就说吧!保准他们哭着喊着要来吃,不吃就不写作业,不吃饭,跟校门口那小姑娘似的,倔得像头驴!”

小宇往炎耀手里塞了串刚煮好的鱼丸,笑盈盈地说:“炎耀弟弟,你尝尝这个,比刚才小摊的嫩多了,汤里的香味都吸进去了。”炎耀咬了一口,果然鲜得直点头,炎昭在旁边补充:“明天再加点玉米和萝卜,汤里带点甜,解腻。”

窗外的月光爬上灶台,汤锅里的白浪还在翻滚,串串在汤里轻轻晃,像在跳一支暖暖的舞。炎昭往汤里又加了块骨头,说“得让汤更浓,明天一早让街坊们试吃,保证吃了还想吃,惦记得夜里睡不着觉”。

炎耀望着锅里的热气,突然觉得,这老灶台的烟火,总能顺着孩子们的念想生长。从槐花糕到涮串,从“步步高升”到“团团圆圆”,变的是花样,不变的是那份热乎气——就像此刻锅里的汤,熬得越久,越香,越让人离不开,忘不掉,就算被家长拽着、打着,也得惦记着那一口,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味道,是藏在烟火里的、最踏实的欢喜。

而明天一早,京城一中的校门口,大概又会多一个新话题——“听说了吗?老灶台要卖涮串了,用骨汤熬的,香得能把魂勾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