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时也运也(1/2)
他的母亲秦婉,本是原工部侍郎的嫡出千金,她的外祖父更是曾经的户部尚书陶尚书。
时光回溯到三十三年前,也就是隆庆二年,当今皇上刚刚登基满一年。
朝堂之上,八百里加急快报骤然传来,江南地区洪水泛滥,河岸决堤。皇上当即颁下圣旨,派遣康王南下江南,主持抗洪救灾与赈灾事宜。
两个月后,洪水退去,康王返回京城。然而,十多名御史却联名上书,状告康王一派贪污救灾银两。
皇上龙颜大怒,责令大理寺彻查此案。
这一案件牵连甚广,从康王、康王世子,到户部、吏部,乃至江南各府的官员,均被卷入其中。大理寺耗费了整整一年半时间,才将案件查审清楚。
江南每年六月前后进入雨季,河堤年年修缮,却年年有所损坏,不过以往也未曾出过太大的问题。可这一次,暴雨异常肆虐,致使大面积河堤崩塌,洪水冲垮了民房和庄稼。江南各府官员先是挪用了河堤工程款项,决堤之后又贿赂康王世子。皇上得知此事后,愤怒到了极点。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更何况这些官员从上到下贪污成风,即便将他们全部诛杀,也难以平息民愤。
最终,皇上裁决康王一脉贬为庶民,涉案官员情节严重的被判处斩立决,情节较轻的则被流放,罪及官眷,三族一同流放。
在大明朝,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按理说,康王世子妃的娘家并不在三族范围之内。但巧合的是,康王世子妃的祖父,也就是秦婉的外祖父,正是时任的户部尚书,也在大理寺彻查的范围当中。虽说他并未贪污受贿,可整个户部有三成官员都涉案其中,他作为尚书,实在难辞其咎,一个渎职罪是免不了的。再加上皇上怒气难消,大笔一挥,也判了几家康王一派的官员一同流放。
陶尚书一家被判流放,实在是有些过重了。然而,皇上当时正在气头上,他才登基一年就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康王又是当初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加之案件牵扯范围极大,再追查下去,恐怕会动摇朝堂根基。所以皇上采取这种一刀切、快刀斩乱麻的举措时,朝堂众人都忙着明哲保身,哪里还敢去触这个霉头再去劝谏呢。
陶尚书一家被流放,虽说罪不及已出嫁的女儿。但当时的工部侍郎,也就是秦婉的父亲,也在彻查范围之内。所幸他为人胆小谨慎,还没来得及参与其中。在镇国将军的运作之下,他逃过了一劫。
逃过一劫的秦侍郎,并未思考自己是如何死里逃生的。这边陶尚书刚被流放,他转头就将秦婉的母亲,也就是陶尚书的嫡女,贬妻为妾。
第二天,秦婉的母亲娘家没了依靠,求告无门,不堪受辱,竟然在府门前上吊自杀,只留下了唯一的女儿秦婉。
陶氏的这一举动太过激烈悲愤,而秦侍郎不但不怜惜悔过,还将此事视为自己平生的奇耻大辱。他暗中将秦婉迷晕捆绑,送给一直垂涎秦婉的安远侯府庶三子做贵妾。
可即便贵妾又如何,终究还是妾室,这对他的名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些他统统不管,一心只想尽快摆脱陶家流放、陶氏女自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秦侍郎也不想想,他能在这场劫难中脱身,到底是何人在背后相助。实际上,镇国将军出手,完全是因为秦婉是他嫡女的手帕交,是戚氏一再苦苦相求,镇国将军才出手解救了秦侍郎。
而秦侍郎转头所做的这些事,随便哪一件被揭露出来,都足以让人唾弃。镇国将军既然能保他,自然也能将他从工部侍郎的位置上拉下来。几个月后,他这个秦侍郎,也就只能成为原工部侍郎了。
以秦婉的才华和名声,若没有发生外祖父被流放,母亲遭牵连贬妻为妾、不堪受辱自杀这些事,就算嫁入世家成为嫡长子的宗妇,也是绰绰有余的。
可如今,却如此草率地被自己的亲生父亲用一台小轿送入安远侯府,成为臭名昭着的安远侯府庶三子的贵妾。
当真是世事无常,命也运也!
她吵过,闹过,不过身困深宅大院,这些吵闹根本连府门都出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