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咱打个赌(2/2)
怀清蹲下身子,仔细查看花椒的长势。
花椒和辣椒,她采用的是先撒种后间苗移栽的方式。尤其是花椒,它是多年生植物,种植宜稀不宜密。头一年植株还小,间距问题还不明显,可三四年后花椒树长大成型,若是栽种过于密集,不仅日常打理麻烦,采摘时也极为不便。现阶段,花椒只要保证浇水、追肥就可以了,幼龄苗即便要修剪,也得等到秋天。
辣椒的种植密度可以相对大一些,但也不能过于密集。庄户们心疼辣椒苗,一开始间苗的时候都小心翼翼,不敢下手。怀清反复叮嘱,还亲自给他们示范,他们才按照她要求的间距进行间苗移栽。
其实他们的担心有些多余,嫩苗并不会被浪费,庄子加上对面的荒地,足足有一千多亩地,到处都能栽种。
“丫头,这儿咋空着十来亩地?”卫大儒指着那片空地问道。
“哦,那是为了一个多月后扦插番薯藤预留的。”怀清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解释道。
“移栽番薯藤?”卫大儒一脸疑惑,不太明白。
“是啊,番薯跟土豆都是海外物种,种子数量有限。不过好在番薯既能切块育苗,它的藤还能扦插种植。”怀清耐心地讲解着。
移植番薯种不能太密,每个番薯种最少要间隔60公分,这样才便于番薯藤生长。当番薯藤长至1米至1.5米时,就可以剪下来扦插了。剪番薯藤时,根部要留20公分,剪去嫩头,取中间部分进行扦插,一般留三叶最佳,这样有利于扦插成活。
卫大儒蹲下身子,仔细查看番薯,把番薯藤翻来覆去地研究了个遍,可还是没弄明白其中的门道。
“我也不是全懂,不管那洋人说的对不对,咱试试呗。”怀清笑了笑,她自己并非真正的农民,所掌握的知识大多借助网络。
对她而言,曾经在网上分享种植经验的网民,如今就如同“洋人”一般,给她带来了全新的种植理念。
见他们两人似乎要走远,远处的马铭春跟一个婆子连忙加快脚步赶了上来。
“养鸡?”怀清有些惊讶地问道。
“是的,大姑娘,这事几个老嫂子跟我说过好几次了,一直没找着机会跟您说。”马铭春自从上次和大姑娘谈话后,便把重心转移到如何带领一帮老弱妇孺发挥余热上,平日里也会留意监控整个庄子,防止歹人趁机进入。
“怎么就想着养鸡了?”怀清皱了皱眉头。
养鸡本身不是坏事,可庄子目前人力、物力有限,哪有多余的精力搞养殖、盖养鸡场呢?
再者,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喂鸡啊。
大娘见怀清面露犹豫之色,心里有些着急。
“大姑娘,这开春了不愁没吃的,我们几个老家伙别的帮不上忙,养养鸡还是可以的。”大娘满怀期待地看着怀清,眼神中透着一丝渴望。
“你们打算养哪啊?”怀清想起前世去过的养鸡场,那股味道可不好闻,她可不想让庄子变得乌烟瘴气。
“小鸡苗弄个鸡笼养在边上就行,往后大了就往山上撵。”大娘连忙说道。
“山上?山上不是有黄鼠狼还有蛇什么的?”这个时代山上的野物众多,就算是前世,黄鼠狼这些也不少见,把鸡养在山上,安全是个大问题。
大娘听了,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讪讪地说:“那倒也是。”
马老带领的这帮老弱妇孺,相比双井村村民,底气稍显不足。怀清不忍心直接拒绝,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山上倒也能养,先小范围围上铁丝网或栅栏,建个鸡窝大棚,养条狗或养几只鹅,就是每晚要赶每只鸡进鸡窝,可能会有些繁琐。”怀清认真地分析着。
“这大姑娘放心,老婆子有法子。”大娘一听,立刻信心满满地打包票。
“那就先养个一百只,只是一下子养这么多鸡苗,不太好找。”怀清思考片刻后说道。
“老婆子的娘家有秘法能孵蛋。”说到这个,大娘顿时挺直了腰杆,一脸自豪。
人工孵蛋?怀清记得宋朝时就有牛粪发热人工孵化法的记载,想来大娘娘家也有他们的独门秘诀。
“那行,马老,你算一下需要多少银子,去找田管家支。”怀清最终同意了。
大娘得到肯定的答复,心满意足地走了,可马铭春还站在原地。
“大姑娘,还有一事。”马铭春神色有些凝重。
“何事?”怀清问道。
“我昨儿去麦田那发现已有蚜虫祸害庄稼。”
“多吗?”怀清神色一紧,关切地问。
“还好,只靠外围的两亩严重点。”
“行,我知道了。”怀清拿出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把这事记在待处理事项里。
“丫头不担心?”卫大儒在一旁问道。
“有什么好担心的?”怀清一脸淡定,进入小麦的拔节孕穗期,也是小麦蚜虫的高发期。
过冬时会冻死一部分病虫害,所以不会导致大范围发病。开春天气回暖,她一直都在提防着。
而且蚜虫并非冬小麦独有的病虫害,照马老刚才所说,比起往年的夏小麦,这次蚜虫的情况还轻一些,这可能是因为过冬的自然筛选,也有可能是灵泉水的作用。
小麦蚜虫虽然常见,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若置之不理,小麦成熟后就会出现空秕,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最常用的防治方法是用烟叶配水或撒草木灰治虫,前世的研究还表明,能用大蒜、豆苦根、板蓝根煮水试试。
两人一边讨论,一边朝着麦田走去,实地查看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