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数据迷雾与直觉闪光(2/2)
“是你自己厉害,周炽。”
陈知行走过来,仔细审阅了周炽的草稿,一向冷静的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非常巧妙的思路,周炽。这将是我们深度模型模块的一个重大突破。立刻进行算法实现和模拟测试。”
就连李泽川也凑过来看了几眼,难得地没有泼冷水,反而啧了一声:
“行啊,炽哥,这回是真让你逮着大鱼了。”
周炽的高光时刻,不仅解决了技术瓶颈,也为团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周炽沉浸在突破的兴奋中,几乎是不眠不休地将他的新算法转化为代码,集成到团队的模型中。
陈知行负责核心架构的调整和优化,苏想则忙着准备多组历史数据和模拟场景,用于验证新模型的性能。
李泽川也收起了平日的散漫,利用他的人脉,又搞来了几套更具挑战性的真实装备运行数据集,作为“终极考验”。
验证工作在超算中心分配到的机时里紧张进行。
巨大的磁带机缓缓转动,屏幕上绿色的字符飞速滚动,输出着冗长的计算结果。
等待的过程总是煎熬的。
周炽坐立不安,一会儿跑到输出打印机前守着,一会儿又凑到陈知行旁边看中间过程数据。
苏想则安静地坐在自己的终端前,继续处理其他数据,但微微抿起的嘴唇泄露了她内心的紧张。
李泽川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副扑克牌,洗得哗哗响,对周炽说:
“别晃了,眼晕。来,玩把牌,输了的去小卖部买北冰洋。”
周炽哪有心思玩牌,胡乱摆手拒绝。
终于,当最后一行结果打印出来,陈知行拿起那叠还带着机器余温的打印纸,快速浏览着上面的关键指标:
预测准确率、误报率、提前预警时间……
机房里安静得只剩下呼吸声。
几秒钟后,陈知行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看向紧张期待的周炽和苏想,嘴角缓缓勾起一个清晰的弧度:
“验证通过。
新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对目标故障的预测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八点三,平均提前预警时间二十三个操作周期,误报率百分之四点一。
性能全面超越原有方案,也显着优于我们已知的国内外同类技术参考指标。”
“太好了!”
周炽猛地一挥拳头,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抱住旁边的陈知行,被对方一个冷静的眼神制止,转而兴奋地看向苏想,眼睛里像是落满了星星,“苏想!我们成功了!”
苏想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绽放出轻松而明媚的笑容,由衷地为他、也为团队感到高兴:“周炽,你真棒!”
李泽川把扑克牌往桌上一扔,懒洋洋地鼓掌:
“恭喜啊,周天才。看来今晚的北冰洋有人请客了。”
周炽的突破,意味着“北斗”团队在“银河杯”竞赛中掌握了一张极具分量的王牌。
他们的方案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新颖,更具备了实实在在的性能优势。
然而,就在团队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悄然传来。
几天后,团队按照竞赛流程,提交了中期进度报告。
报告里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核心算法的改进和初步验证结果,虽然关键细节做了保留,但明眼人能看出其价值。
这天中午,苏想和周炽一起去食堂打饭,恰好遇到了清华的秦屿和他团队的几个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