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 第118章 “钉子户”的诞生

第118章 “钉子户”的诞生(1/2)

目录

“我……参加。”

苏想听到自己的声音说,带着一丝颤抖,但更多的是坚定。

陈知行终于开口,冷静地分析利弊:“参赛可以锻炼能力,也是机遇。但我们的主业不能丢,苏念姐姐的病是第一位。如果要参加,必须做好时间规划,明确分工,不能本末倒置。”

他的理性像锚一样,稳住了整个团队的重心。

李泽川眼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的光芒,随即又恢复了痞气:

“成,那就说定了。队名我都想好了,就叫钉子户,怎么样?扎在那儿,谁也别想轻易拔掉!”

团队名称最终没有采用李泽川戏谑的“钉子户”,而是由陈知行定下了更严谨的“北斗”。

“北斗”七星,指引方向,寓意深刻,也符合国防项目的基调。

竞赛的第一步是报名和初步方案提交。

题目范围很广,但核心都围绕着高性能计算解决国防实际问题。

四人团队经过激烈讨论,最终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基于现有动态医疗数据预测模型的框架,进行适应性改造,应用于大型复杂装备(如雷达、导弹发射车)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

这个选题的优势在于,他们无需从零开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模型的核心算法和超算资源,只是将预测对象从人体生理参数转换为装备的运行参数。

这既体现了创新性,又大大降低了初期工作量,能更好地兼顾苏念的治疗项目。

陈知行负责核心算法的适应性调整和理论论证;

周炽发挥其物理和数学天才的优势,负责建立装备运行参数的数学模型;

李泽川利用其背景和人脉,尝试获取一些非敏感的、可用于模拟的通用装备参数数据;

苏想则继续承担她最擅长的数据整理、清洗、可视化以及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同时,她还要确保姐姐那边的数据监测和模型优化不掉链子。

工作量呈指数级增长。

苏想感觉自己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医院、机房、教室、图书馆之间连轴转。

睡眠成了奢侈品,常常趴在机房桌子上打个盹就算休息。

她的脸瘦了一圈,眼下的青黑更重了,但眼神却愈发锐亮,像淬了火的钢。

陈知行将她的辛苦看在眼里,默不作声地承担了更多理论推导的硬骨头,还把自己那份学校发的有限的营养补贴,换成奶粉和麦乳精,硬塞给苏想。

然而,麻烦还是找上门了。

竞赛报名需要提交详细的团队成员背景资料,包括籍贯、家庭情况、政治面貌等。

表格交上去没多久,系党总支的老师就找苏想谈话,态度很和蔼,问题却很尖锐:

“苏想同学,你的表现一直很优秀。这次竞赛很重要,组织上需要对每位成员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有群众反映,你高考前在平县十三中的成绩……似乎并不是特别突出?能谈谈你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进步的吗?”

每一个问题都像针一样扎在苏想最敏感的神经上。

她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脸上却努力维持着镇定,用提前准备好的、练习过无数遍的说辞应对:

“老师,可能是高三最后阶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开了窍。家里……是有些困难,但学校和老师帮助很大,我一心学习,希望能用知识改变命运。”

老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

更麻烦的是王德贵,组织的人盘查到了他这里。

“想想!王校长又来了!他听说你要参加什么国家级的比赛,急得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