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 第46章 李泽川先斩后奏

第46章 李泽川先斩后奏(2/2)

目录

但看着周炽跃跃欲试的眼神,陈知行审视的目光,以及李泽川那副“你敢拖后腿试试”的痞样,她知道自己没有退路。

她深吸一口气,攥紧了手指,用尽全身力气,极小幅度地点了点头。

李泽川满意地打了个响指:

“行!全票通过!那就这么定了!

准备迎接下一场硬仗吧,菜鸟们!”

一场新的、突如其来的竞赛风暴,就这样被李泽川任性又果断地掀了起来。

苏想觉得自己真的像个陀螺!

她几个新室友看着她每天早出晚归,都直呼牛逼!感觉她们上的都不是一个北大!

苏想真的没办法!

数学系的本专业课程不能落下。

刘教授计算机项目的子课题进入了关键验证阶段。

张教授航天项目的算法攻坚刚刚开始。

李泽川偷偷报名的“北斗杯”嵌入式算法竞赛也拉开了序幕,赛题难度极大,时间紧迫。

四个人几乎成了实验室的常住人口。

咖啡和浓茶成了标配,每个人的眼下都挂着浓重的黑眼圈。

团队分工也更加明确:

周炽主要负责航天项目核心算法的头脑风暴和数学推导,他是灵感的源泉,经常能提出天马行空却极具突破性的想法。

陈知行如同团队的cpU和调度中心,负责统筹全局,将周炽的想法理论化、严谨化,并分配任务。

他同时深度参与两个项目的数学模型构建和最优化问题求解。

李泽川是绝对的实现主力,负责将理论和算法转化为高效可靠的代码。

他穿梭于两个实验室的计算机之间,键盘敲得飞起,经常为了优化一个底层函数而通宵达旦。

而苏想,则活成了团队里最忙碌的“陀螺”。

她无法像周炽那样提出开创性构想,也无法像陈知行那样掌控全局进行深度数学推演,更无法像李泽川那样写出高效优美的代码。

但她却成了所有环节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和“辅助”。

在刘教授的项目里,她负责海量测试数据的生成、预处理和结果验证,需要极其的细心和耐心。

在张教授的航天项目里,她负责文献检索、资料整理、以及协助陈知行进行大量繁琐的数值计算和模拟实验。

在“北斗杯”竞赛中,她负责赛题分析、竞争对手情报搜集、以及最耗时的——环境搭建和基础代码调试。

她就像一块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砖,同时为三个项目提供着基础支持。

她需要不断切换思维,刚弄完航天项目的轨道计算公式,马上又要去调试嵌入式平台的交叉编译环境,接着又要去验证计算机项目的数据一致性。

她经常忙得忘了吃饭,靠着周炽强行塞给她的面包和李泽川“施舍”的水果度日。

她的大脑时刻处于高速运转和切换状态,甚至晚上做梦都在跑数据和调试程序。

陈知行看到了她的极限,试图帮她分担,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确实只有她做最细心、最不容易出错。

周炽会时不时给她打气,用他过剩的精力感染她。

李泽川虽然嘴上依旧嫌弃她动作慢,但会默默地把一些最繁琐的调试工具脚本写好扔给她用。

苏想咬着牙坚持着。

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只能用这种最笨拙、最辛苦的方式,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努力为团队做出贡献,努力……赚取那份维系姐姐生命的“奖金”。

她的身体和精神都绷紧到了极限,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弦,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断裂。

但她不敢停,也不能停。

姐姐的病、父母的期望、王德贵的威胁、团队的信任……

像无数条鞭子,抽打着她这个孤独旋转的陀螺,只能继续疯狂地、透支地转下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