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天地翻覆 > 第151章 离岸资产的最后清仓

第151章 离岸资产的最后清仓(2/2)

目录

陈文博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拒绝了这家房企的要求。很快,第二个买家出现了,是一家香港的投资公司,愿意一次性付款,价格也符合恒基的要求,只是希望能延迟一个月办理过户手续。

陈启棠再次果断拒绝:“延迟过户?不行。现在内地楼市的政策风向已经变了,谁知道一个月后会发生什么?告诉对方,要么现在签约过户,要么就放弃。我们不缺买家,缺的是及时离场的决心。”

最终,恒基与这家香港投资公司签订了交易协议,以低于市场价5%的价格,成功抛售了广州的两座写字楼。当悉尼账户收到资金到账的提示时,陈文博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数字,心里百感交集。他终于明白,父亲的“亏”,其实是最大的“赚”——赚的是安全,赚的是长久。

交易完成的那天晚上,陈启棠在办公室里召开了视频会议,全球各地的恒基分公司负责人都在线上。他看着屏幕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语重心长地说:“从今天起,恒基内地业务正式进入‘只运营、不拿地’的阶段,负债率严格控制在25%以下。我们的核心资产将集中在香港、伦敦、悉尼,这些地方的市场更成熟,风险更可控。”

他举起那张1997年的字条,对着镜头说:“这张字条,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也是恒基的经营哲学。它告诉我们,做地产就像航海,遇到风暴时,最重要的不是追逐远方的灯塔,而是守住自己的船,扔掉多余的负重,才能行稳致远。内地的楼市风暴即将来临,我们现在的撤离,不是逃避,是为了在风暴过后,还能拥有重新出发的资本。”

视频会议结束后,陈启棠和陈文博站在落地窗前,看着香港的万家灯火。陈文博忍不住问:“爸,以后内地楼市真的会降温吗?”

“不是会不会,是何时会。”陈启棠语气坚定,“高杠杆的游戏,终有结束的一天。现在内地的房企,就像在钢丝上跳舞,手里的杠杆就是平衡杆,一旦平衡杆断裂,就会粉身碎骨。我们不玩这种游戏,我们要做的,是在钢丝下铺好安全网,等着那些掉下来的人,而不是和他们一起冒险。”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上海的方向,那里还有恒基最后一处内地核心资产——一座位于陆家嘴的写字楼。“上海的那座写字楼,我们留下。”陈启棠说,“它的租金收益稳定,而且是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就像我们船上的压舱石,能让恒基在风暴中保持稳定。除此之外,内地再无新增投资。”

陈文博点了点头,心里彻底信服了父亲的远见。他打开恒基的全球资产分布报表,上面显示:香港40%、伦敦30%、悉尼20%、内地10%,负债率25%。这个数据,在全球房地产行业都算得上是“稳健标杆”。

“爸,我以前总觉得你太保守,现在才明白,保守不是胆小,是敬畏风险。”陈文博感慨道。

陈启棠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文博,做企业就像做人,不能贪多求快,要一步一个脚印,守住底线,才能走得长久。1997年的教训,我记了一辈子,也希望你能记一辈子。恒基的未来,就交给你了,记住,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稳健’二字,永远是我们的立家之本。”

夜色渐深,维多利亚港的灯光依旧璀璨,但陈启棠知道,内地楼市的灯光,很快就要暗淡下来。那些还在追逐地王、加杠杆的开发商,终将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代价。而恒基,因为这场“离岸资产的最后清仓”,已经提前登上了安全的方舟,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稳如泰山。

上海陆家嘴的那座写字楼,此刻正沐浴在夜色中,玻璃幕墙反射着城市的霓虹。它就像恒基在内地的最后一个守望者,见证着行业的狂欢与疯狂,也守护着一个家族的稳健与传承。而陈启棠手里的那张1997年的字条,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成了恒基家族最珍贵的财富,也成了房地产行业最深刻的警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