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旌旗十万出太行,一纸降书抵万兵(2/2)
“周虎。”
“末将在!”
周虎上前一步,神情肃穆。那场麦积山之败,让他整个人都沉淀了下来,如同一柄藏于鞘中的绝世凶兵,锋芒内敛,却更加危险。
“此战,你为南征主帅,总领一万三千大军,节制诸将。”
“末将,领命!”周虎双手接过将印,只觉得重如泰山。
赵沐笙又看向一旁的孙芷君。
“芷君,你为随军参谋,兼领后勤诸事。大军粮草调度,情报汇总,皆由你全权负责。”
孙芷君躬身一礼,声音清脆而坚定:“属下遵命。”
赵沐笙点了点头,他自己,并不打算随军出征。
坐镇中枢,遥控千里,才是他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的方式。
就在此时,一道纤柔的身影,从内堂走了出来。
阿萤的手中,捧着一件用天山雪狐皮制成的,雪白的披风。
她走到赵沐笙的身后,学着孙芷君平日里的样子,踮起脚尖,有些笨拙地,为他系上披风的带子。
她什么都没说,只是那双纯净的,如同月光琉璃般的银色眸子里,写满了不舍。
她听不懂什么叫汉中,什么叫定规矩。
她只知道,她的夫君,好像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赵沐笙反手握住她冰凉的小手,心中一片柔软。
他转过身,将少女轻轻揽入怀中,低声道:“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里陪你。”
“此战,是周虎他们去打。我每天,都会用那个千里镜,看着他们。”
阿萤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将小脑袋在他怀里蹭了蹭,那份不安,才稍稍平复了一些。
赵沐笙在她的额头上,轻轻一吻。
而后,他松开手,再未回头,大步向府外走去。
……
太行山东麓,壶关。
巨大的关门,缓缓开启。
一面绣着“武君侯赵”的黑色大纛,第一次,迎着关外的风,猎猎招展。
周虎一身重铠,跨坐于战马之上,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雄关,而后,毫不犹豫地,向前一挥手。
“出发!”
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如同一条沉默的黑色巨龙,悄无声-息地,游出了太行山的怀抱,向着那片广袤的中原大地,露出了它冰冷的獠牙。
然而,大军行进了三日之后,并未如天下人所预料的那样,直扑曹军重兵把守的关中,再南下汉中。
而是,在河内郡稍作停顿后,骤然转向西南。
他们的目标,是位于汉中东北角,连接着荆州、益州与关中三地的一片特殊区域。
上庸、房陵、西城。
此三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是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
拿下此地,向西,可威逼汉中;向南,可俯瞰荆州;向东,可直入中原腹地。进可攻,退可守。
此刻,镇守此地的,是申耽、申仪兄弟。
此二人,乃是本地豪强出身,见风使舵的本事,远胜于其统兵作战之能。曹操大军在时,他们纳土归降;曹操大军一退,他们便又起了割据自立的心思。
当桃源镇一万三千大军,兵临上庸城下的消息传来时。
申耽、申仪二人,正于府衙之内,饮酒作乐。
“报——”
一名斥候连滚带爬地冲入堂内,声音凄厉。
“启禀将军!城外……城外发现大股军队!旌旗蔽日,怕是不下万人!旗号……旗号是‘武君侯赵’!”
“当啷!”
申耽手中的酒杯,应声落地。
申仪更是吓得直接从席间跳了起来,脸色煞白。
武君侯赵沐笙!
这个名字,对于他们这些地处太行山不远的地方势力而言,简直如雷贯耳!
那是个能凭空变出粮食,能点石成金,麾下兵马皆是天兵天将般的传奇人物!
“快!快上城楼!”
兄弟二人,哪里还有半分饮酒的兴致,连滚带爬地,冲上了城楼。
只见城外,黑压压的军阵,铺天盖地,一眼望不到头。
那股沉默的,冰冷的杀气,隔着数百步的距离,依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申耽只觉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
城外的大军,只是安营扎寨,并未有丝毫攻城的迹象。
正当申氏兄弟心中惊疑不定之时。
一名桃源镇的使者,单人独骑,来到了城下。
他没有叫骂,也没有劝降。
只是,留下了一只用锦布包裹的木箱,和一封信。
申耽命人将东西吊上城楼,打开一看,兄弟二人瞬间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那木箱之中,静静地躺着十余件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琉璃器皿。每一件,都巧夺天工,是他们在许都的豪门宴会上,都未曾见过的绝品!
申耽颤抖着手,拿起了那封用上好纸张书写的信。
信,是赵沐笙的亲笔。
信上的内容,很简单。
先是夸赞了他们兄弟二人,乃是人中俊杰,守土一方,劳苦功高。
紧接着,话锋一转,点明了他们如今的处境——夹在曹、刘之间,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任何一方,随手掐灭。
最后,给出了第三条路。
“今,我桃源镇兵出太行,欲清扫所到之处。二位将军若肯顺天而行,率众来归。”
“本侯允诺,尔等官职、爵位、部曲、家财,一概不变。”
“另,授尔等‘荣誉镇民’之衔,凡我桃源镇所出之雪花盐、百炼钢、琉璃器、蜀锦缎,皆可享最优之价,优先之权。”
“顺,则共享太平富贵。逆,则城下万军,顷刻间,便叫尔等,化为齑粉。”
“何去何从,望君,三思。”
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一个朱红色的,刻着“武君侯印”的方形大印。
申耽拿着那封信,只觉得它比城外那一万三千大军,还要沉重。
他看着箱子里那些足以让天下所有世家都为之疯狂的琉璃器,又看了看信上那“共享太平富贵”的许诺,喉头,不受控制地,滚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