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 第77章 持久战

第77章 持久战(1/2)

目录

渭水的波涛,送走了最后一个秋日,迎来了凛冽的寒冬。

雪花纷纷扬扬地洒下,覆盖了五丈原的岗峦,染白了铁笼山的峭壁,也在渭水北岸魏军的营垒上积了厚厚一层。

天地间一片素缟,仿佛连战争都被这严寒暂时冻结。

然而,在这片银装素裹之下,对峙的双方,却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冬天。

南岸,蜀军大营。

尽管寒风呼啸,但营中秩序井然,甚至透着一股北岸难以企及的“热气”。

陇西屯田的硕果,在这个冬天显现出巨大的能量。

一车车满载的粟米、麦子,沿着被冰雪覆盖但依然有辅兵和改良雪橇维持通行的道路,从陇西三郡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

仓库里,粮垛堆积如山,足以支撑大军度过这个严冬,甚至绰绰有余。

士卒们不必为口粮发愁,碗里是热腾腾的饭食,心中便有了底气。

木牛流马的运输队,即使在风雪天,也并未完全停歇。

它们承载着御寒的衣物、取暖的炭薪、保养兵甲的油脂,以及最重要的——从成都将作院不断送来的、替换损耗的元戎连弩箭矢和备用零件。

这条高效的后勤动脉,确保了前线器械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战斗力得以维持。

营垒之内,并非一片死寂。诸葛亮采纳陈到建议,实行轮换休整。

一部分将士在加固的营房内休息、学习简单的文字,进行室内格斗训练;另一部分则精神抖擞地值守在哨位、箭楼上,身披厚实的冬衣,警惕地监视着对岸。

那些部署在关键位置的元戎连弩,被细心地用油布覆盖,防止冰雪冻住机括,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更让魏军细作感到震惊的是,蜀军甚至在利用冬季,进行小规模的土木作业和防御拓展。

他们利用冻土坚硬的特点,在铁笼山与五丈原之间,又修建了几座小型的、相互呼应的堡垒哨卡,进一步巩固了防线,并将控制区向着渭水下游方向,悄然扩大了十数里,几乎完全掌握了南岸的所有战略要点。

反观北岸,魏军大营则是另一番景象。

司马懿的“深沟高垒”策略,在寒冬中显得格外残酷。

士卒们蜷缩在冰冷的营帐里,靠着有限的炭火勉强取暖。

来自关东的粮草运输,因路途遥远、冬季路滑而变得异常艰难和缓慢,运抵前线的数量远不如预期,只能实行严格的配给制,许多士兵腹中饥馑,手脚冻疮遍布。

最折磨人的是无所事事的等待和低落的士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