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隆中对(1/2)
夜已深,成都丞相府的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
油灯的灯芯偶尔噼啪作响,爆出一小团灯花,将伏案疾书的诸葛亮的身影投在墙上,拉得悠长。
他刚刚批阅完最后一份关于粮草调配的公文,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正欲起身活动一下筋骨,门外传来了轻而稳健的脚步声,以及甲叶摩擦的细微声响。
“丞相,陈到求见。”门外传来卫兵的通传。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请叔至进来。”
书房门被推开,一身常服的陈到大步走入,虽未着甲,但军旅生涯赋予他的那股挺拔与沉稳气度却丝毫不减。
他手中捧着一份颇为厚实的卷轴。
“打扰丞相休息了。”陈到拱手一礼,声音沉静。
“无妨,亮亦刚处理完庶务。”诸葛亮温和一笑,示意陈到坐下,“叔至深夜前来,必有要事。”
他的目光落在陈到手中的卷轴上。
陈到并未立刻坐下,而是将手中的卷轴双手奉上:“确有要事。此乃末将连日所思,关于我大汉未来十年发展之浅见,不揣冒昧,草拟成文,恳请丞相过目指正。”
诸葛亮眉头微挑,接过卷轴,入手颇沉。
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看向陈到,烛光映照下,这位爱将的目光沉稳而坚定,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哦?叔至竟有如此长远之策?快请坐,细细说来。”
诸葛亮兴致盎然,他深知陈到并非纸上谈兵之辈,其见解往往切中要害,且颇多新奇却又行之有效的点子。
陈到落座,身体微微前倾,开始阐述他的想法,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丞相,经此汉中、夷陵两役,虽胜却也暴露出我大汉之根基仍显薄弱。”
“两线作战,粮草、兵员调配已是捉襟见肘。若想未来北定中原,或东出雪恨,非有坚实国力不可。”
“故而,末将以为,未来五到十年,当以‘内政优先,厚植根本’为第一要务。”
诸葛亮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那份卷轴。
“其一,内政方面。”
陈到目光炯炯,“末将在训练白毦兵时,曾推行一套量化考核、分工协作、优胜劣汰之法,成效显着。”
“窃以为,可择选数处军屯或官营工坊进行试点,将此管理法稍加变通,用于农事生产与器械制造。明确奖惩,提高效率。或可增产一到两成。”
“量化考核…分工协作…”诸葛亮重复着这两个词,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细言之。”
“譬如屯田,可按田亩划分小组,定下基础产量。超产部分,小组可获额外粮食或钱帛奖励。怠工或未达标者,则有相应惩处。”
“工匠亦同理,按手艺高低、完成件数与质量进行评定,优者厚赏,劣者督促甚至淘汰。”
“如此,可激发积极性,远胜吃大锅饭之弊。”
陈到解释道,这是他将现代绩效管理理念进行了极度简化后的古代版。
诸葛亮缓缓点头:“‘大锅饭’…此比喻倒也贴切。此法确能鞭策惰者,激励能者。只是推行需谨慎,需防官吏趁机盘剥,反失民心。可先于直属军屯及将作监试行。”
他立刻看到了其中的关键和风险。
“丞相明鉴。”陈到继续道,“此外,水利乃农业命脉。都江堰虽好,然历经年岁,可派精通水利之匠人勘察,予以扩建或加固,确保成都平原旱涝保收。”
“同时,鼓励生育,战后人口凋零,可出台政策,对多丁之户减免部分赋税,以滋人口。”
“此乃老成谋国之言。”诸葛亮表示赞同,“亮已着人勘察都江堰,鼓励生育之策,亦需提上日程。叔至与亮所见略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