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 第51章 唇枪舌剑,智破吴盟

第51章 唇枪舌剑,智破吴盟(2/2)

目录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犀利:“若吴主执迷不悟,仍欲与虎谋皮,行那背盟偷袭、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则我大汉虽伤,然据益州之险,拥汉中之固,更有夷陵之钥在手,进退有据,足以自保。然江东如何?”

邓芝踏前一步,声音提高,目光扫过殿中吴臣:“江东虽有长江之险,然荆州上游,已入我手!夷陵在握,则江陵门户洞开!若他日曹魏再度兴兵犯我,吴主是救,还是不救?救,则需倾国之力,越境千里,为我前驱?不救,则待我大汉倾覆,曹魏挟大胜之威,顺流东下,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可能挡百万之师?!届时,恐吴主欲再求为一附庸而不可得矣!”

这一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打在每一位吴国臣子的心上!尤其是那些经历过赤壁之战、深知长江防线重要性的老臣,无不色变。邓芝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东吴最大的战略软肋——失去了荆州上游,他们的长江天险已经不再完整!蜀汉握住了通往他们腹地的钥匙!

“你…你一派胡言!”张昭气得胡子发抖,“若非汝等窃据荆州不还,岂有今日之事!”

邓芝立刻反问:“张公此言差矣!荆州乃汉家疆土,岂曰‘窃据’?昔日我主借荆州于吴侯(指孙权),共抗曹贼,乃同盟之谊。然吴侯背盟偷袭,害我关君侯,此天下共知!我主念及旧情,未兴倾国之兵报仇,只取回夷陵门户以自守,已是大仁大义!难道吴侯夺便是理所应当,我主取回便是窃据不成?此何道理?!”

邓芝言辞犀利,句句占住“汉室正统”和“背盟失信”的理义高地,说得张昭面红耳赤,一时语塞。

又有文臣出列刁难:“邓尚书所言,无非恐吓之意。然曹魏势大,与之抗衡,岂非以卵击石?不如…”

“不如什么?不如屈膝事魏?”邓芝毫不客气地打断,语气带着嘲讽,“请问,事魏可能得安枕否?曹丕何人?猜忌刻薄之主也!今日许你高官厚禄,明日便可夺你兵权,甚至…赐你一杯鸩酒!试问满朝诸公,谁人愿将身家性命,寄托于曹丕之‘仁德’?更何况,屈膝事仇,背弃汉室,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孙讨逆(孙策)于地下?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于人间?!”

这话更是狠辣,直接戳中了孙权及江东文武最深的隐痛和顾虑!曹魏并非善类,投降未必有好果子吃,而且背上叛汉的骂名,是他们这些自诩为汉臣的人难以承受的。

大殿之上,一时鸦雀无声。孙权的脸色变幻不定,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龙椅扶手。

邓芝见火候已到,语气稍稍缓和,抛出橄榄枝:“反之,若吴主能明察时势,幡然醒悟,重修我两家之好,则形势大不相同。我大汉据上游之险,控荆益之地,吴主拥江东之富,带甲数十万。两家联手,共抗曹魏,则进可图中原,光复汉室,退可保境安民,鼎足而立!此乃双赢之局,利在千秋!”

他最后加重语气:“况且,如今夷陵在我之手,此乃既定事实。吴主承认与否,它都在那里。接受它,便可换来西线安宁,全力北向。拒绝它,则西线永无宁日,两面受敌。利弊如何,吴主乃英明之主,自有圣断!”

四、 权衡利弊,盟约初成

邓芝的一番话,有理有据,有威逼有利诱,既点明了东吴的战略困境,又给了他们一个体面的台阶和下台后的巨大利益前景。

孙权沉默了。他不得不承认,邓芝的话,虽然刺耳,却句句说在了点子上。继续与蜀汉为敌,西边有个打不死的赵云顶着,北边有个随时可能翻脸的曹魏盯着,江东确实岌岌可危。而与蜀汉修好,至少可以稳住西线,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的威胁,甚至…还能伺机在北伐中分一杯羹。

至于荆州…夷陵已经丢了,短期内夺回无望,不如暂时承认现状…

殿下的顾雍、诸葛瑾等相对务实的大臣,也纷纷向孙权投去赞同的目光。

良久,孙权终于缓缓开口,脸上的阴沉之色褪去不少:“邓尚书果然快人快语,辩才无碍。汝之言,虽不中听,却也不无道理。两家交兵,徒使曹贼得利。重修旧好,共抗曹魏,方为正道。”

他顿了顿,道:“如此,便请邓尚书暂回驿馆休息。待朕与群臣,详细商议一番。”

邓芝知道孙权已然心动,需要时间内部统一意见并讨价还价,便拱手道:“芝,静候吴主佳音。”

接下来的数日,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幕后交锋和细节谈判。最终,一份新的、脆弱的盟约初步达成:

1. 吴蜀两国罢兵,承认当前实际控制线(蜀占夷陵,吴占江陵及荆州大部)。

2. 重启互市,缓和边境关系。

3. 共同宣称继续奉汉室为正朔(政治上对抗曹魏)。

4. 暗中约定,在应对曹魏威胁时保持沟通甚至有限度的合作。

虽然盟约的基础并不牢固,双方都心怀鬼胎,但至少,诸葛亮“伐交”战略的第一步目标——打破吴魏联盟,为蜀汉赢得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已然实现!

邓芝圆满完成使命,辞别孙权,登船西返。

站在船头,回望渐渐远去的建业城,邓芝长舒一口气。他知道,这暂时的和平之下,暗流依旧汹涌。曹丕绝不会善罢甘休,孙权也绝非真心实意。

但无论如何,他此行,已为大汉,争得了最需要的东西——时间。

江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袍。西方的天际,汉中的方向,似乎有新的风云,正在汇聚。

而一份关于曹魏秘密使者悄然抵达武昌(东吴军事重镇)的密报,也几乎在同时,摆在了诸葛亮的案头。

外交的博弈,从未真正停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