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故园新声:老厂房里的青春浪潮(1/2)
第76章:故园新声:老厂房里的青春浪潮
林悦的自行车刚拐进村口那条熟悉的土路,就被一阵远超往常的喧闹声截住了脚步。初秋的晨雾还没散尽,老槐树下却已围得水泄不通,叽叽喳喳的人声混着自行车铃铛声、孩童嬉笑声,裹着刚出炉的油条香气飘过来,竟比腊月里办年货时还要热闹几分。她捏紧车闸停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车把上磨得发亮的塑料套——这自行车还是当年苏然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如今车身虽有些掉漆,却比车库里那辆崭新的小轿车更让她觉得踏实。
“林厂长来了!”人群里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原本挤得密不透风的人墙瞬间像被掀开的棉被般分向两侧,露出几个格外惹眼的年轻身影。最前头的姑娘扎着高马尾,发梢还沾着点晨露,白t恤上印着“青春敢闯”四个荧光绿大字,牛仔裤膝盖处剪着不规则的破洞,手里攥着本卷得边角起毛的《创业计划书》,看见林悦就像看见救星似的,踩着帆布鞋快步冲过来,声音脆生生的:“林厂长!我是周晓星!昨天下午跟您通过电话,说要租老厂房搞文创的那个!”
林悦笑着跳下车,刚要开口,就被姑娘身后的阵仗吸引了目光——戴黑框眼镜的男生背着半旧的笔记本电脑,背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手绘板;扎双丸子头的女孩拎着个画筒,里面插着几卷画纸,指尖还沾着未干的颜料;穿格子衬衫的小伙子蹲在地上,正用树枝在泥土地上画着什么,线条勾勒出的竟是老厂房改造的简易平面图,连窗户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这副模样让她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攥着皱巴巴的存折,站在苏然面前说“我要开食品厂”时的忐忑与坚定,心口像是被温水浸过,暖得发涨。
“先进去说,”林悦侧身让出通路,指了指不远处那栋红砖墙的老厂房,“里面刚收拾出间办公室,虽然就一张木桌两把椅子,但遮风挡雨没问题。”
老厂房是去年冬天彻底闲置的。自从新厂区搬到镇上的工业园,这里就只剩下锈迹斑斑的罐头生产线、堆在墙角的旧货架,还有墙上泛黄卷边的“安全生产”标语。几个年轻人跟着林悦走进厂房,周晓星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墙上的标语,指尖拂过那些褪色的字迹,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林厂长,我爷爷当年就在这儿当工人!他总跟我讲,您当年就是在这儿用一口大铁锅,熬出第一罐山楂罐头的!”
“可不是嘛,”林悦推开办公室的木门,顺手擦了擦桌上的积灰,扬起的灰尘在晨光里飘成细小的光柱,“那时候哪有什么机器,搓山楂核全靠手,搓得指头疼得睡不着觉;没有冷库,就把装好的罐头埋在菜窖里,晚上裹着棉袄守在菜窖口,生怕被野狗刨了去。”
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镜框,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来的瞬间,整个昏暗的办公室都亮了几分:“林厂长,我们查了很多资料,您当年的山楂罐头能火,核心是改良了传统配方——减少三成糖量,还加了咱们本地的甘草,既保留了山楂的酸甜,又解腻。我们这次想做的‘乡村文创工坊’,其实也是这个思路:把老手艺和新设计结合,让老物件长出新模样。”他点开一个名为“故园新声”的文件夹,屏幕上立刻跳出一系列设计图:印着老厂房轮廓的帆布包,包带是用村里老奶奶织的土布做的;用山楂木雕刻的小摆件,造型是缩小版的老槐树和石碾子;还有将当年罐头标签重新设计的明信片,原本单调的红色标签上,多了几只落在山楂树上的麻雀,配色明快又透着股乡土气的精致。
林悦凑近屏幕,指尖轻轻点在那张明信片上——标签上“林记食品厂”五个字,还是当年苏然用毛笔写的,笔锋里藏着年轻人的锐气,如今被周晓星他们加了圈麦穗纹,竟比当年更显温润。她忽然想起上个月整理阁楼时翻出的那本泛黄账本,第一页上还留着苏然的字迹:“做食品,是做良心;做事业,是做传承。传承不是守着过去,是让过去活着。”
“想法挺好,但有三个坎得迈过去,”林悦拉过一把缺了条腿、垫着砖块的椅子坐下,目光扫过几个年轻人紧张的脸,“第一,原材料。咱们村虽然种山楂,但都是老品种,酸度高、果肉少,做文创衍生品不够格;第二,销售。现在不比当年,光靠集市和供销社可不行,年轻人的玩意儿得有年轻人的卖法;第三,钱。改造厂房、买工具、请手艺师傅,哪样都得花钱,你们有具体规划吗?”
周晓星早有准备,从背包里掏出一叠文件,纸张边缘都用订书机订得整整齐齐:“林厂长,原材料的事我们已经跟村合作社谈好了!他们愿意划出十亩地试种新品种‘甜红子’,这品种果肉厚、颜色亮,县农科所的王专家下周就来指导种植,还说能帮我们申请农业补贴;销售方面,我们打算先做线上——开抖音直播,让村里的老人出镜讲老手艺,再跟市里三家文创店谈了代销,他们都愿意给我们留最好的位置;资金的话,我们五个凑了五万块,还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贷款,贷了十万,就是……”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指尖攥着文件边缘,泛出淡淡的白痕,“改造厂房的钱还差八万,所以想跟您申请,能不能把老厂房低价租给我们?租金我们按季度付,等盈利了,我们愿意把租金提到市场价的一点五倍!”
林悦没有立刻回答,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窗外的老槐树叶子已经开始泛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空荡荡的厂房里,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当年创业时那些明暗交错的日子。她想起刚穿越过来时,兜里只有原主剩下的五块三毛钱,是靠着空间里那袋神奇的蔬菜种子,在黑市上换了第一桶金;想起工厂刚开工就遇上滞销,全村人提着罐头走街串巷去吆喝,连隔壁村的王大娘都帮着把罐头带到县城去卖;想起苏然在工厂最困难的时候,把他父母留给他的手表当了,换了钱给工人发工资,还笑着说“没事,等咱们赚了钱,买块更好的”。
“租金不用付,”林悦转过身,目光落在几个年轻人紧绷的脸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老厂房我免费借你们用三年,另外我再投十二万,占三成股份。但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优先录用咱们村的困难户,特别是留守妇女,让她们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有份稳定收入;第二,所有文创产品的原材料,优先用咱们村的东西——山楂木、玉米皮、土布,能自己产的绝不外采,要让买东西的人知道,这是咱们林家村的东西。”
周晓星愣住了,眼睛瞬间就红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她抬手抹了把脸,哽咽着说:“林厂长,您……您怎么这么好?我们……我们本来还怕您不同意,昨晚商量了半宿要怎么再跟您争取……”
“别忙着谢我,”林悦笑着摆摆手,指了指屏幕上的设计图,“我这不是慈善,是投资。你们这些年轻人,脑子活、懂市场,比我们当年强多了。当年我们靠的是敢闯敢拼,现在你们靠的是新思路、新方法,咱们村要往前走,就得靠你们这些新鲜血液。”
正说着,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苏然提着个保温桶走进来,桶盖没盖严,飘出淡淡的山楂香。他看见屋里的年轻人,笑着把保温桶放在桌上:“看来谈得差不多了?我煮了点山楂小米粥,刚熬好的,大家尝尝。”他给每个人盛了一碗,粥里飘着几粒红红的山楂丁,看着就开胃,“这山楂是去年合作社收的,要是你们工坊能用,明年我让他们多种十亩,专门留着给你们做原材料。”
周晓星端起碗喝了一口,酸甜的口感瞬间驱散了所有紧张,她眼睛一亮:“苏老师,您这手艺也太好了吧!以后我们要是做山楂糕、山楂糖,您可得来指导我们!”
苏然笑着点头:“没问题,我跟你们林厂长都是‘老山楂人’了,当年熬罐头的秘方,全教给你们。对了,你们改造厂房需要木工吗?村里的李木匠、王铁匠,都是祖传的手艺,现在闲在家里没事干,昨天还跟我说想找活干呢,手艺绝对靠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