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白衣盗 > 第22章 换酒米暂解困

第22章 换酒米暂解困(2/2)

目录

采购完毕,她背着米袋,拎着肉和布,几乎是小跑着离开了集市,仿佛身后有眼睛在盯着她一般。直到走出县城,回到熟悉的荒郊路上,她才敢稍稍放慢脚步,回头望了一眼那越来越远的城墙,长长舒了口气。

而与此同时,在县城的另一个角落,差官王忠的调查,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

他从那位老书吏处得到的线索——关于十几年前为黄惜才落户作保的那个行商——原本以为是大海捞针。那行商早已离开静水,据说去了京城,姓名模糊,踪迹难寻。

然而,王忠是个极有韧性和办法的老吏。他没有直接去查那虚无缥缈的行商,而是换了个思路,重新钻回了县衙那积满灰尘的陈旧档案库。他翻找出当年所有与户籍落户、保人担保相关的陈旧文书存根,一页页、一行行地仔细翻阅,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翻阅了将近两个时辰后,在一份落满灰尘、纸张已然发黄变脆的“户籍迁入担保备案录”的存根联上,他找到了那个模糊的名字——“保人:孙福,籍贯:京城”!

更重要的是,在这份存根联的背面,通常用于记录一些备注信息的地方,有一行极其潦草、几乎被忽略的小字,似乎是当时经办小吏随手记下的:

“孙福称:与黄君乃旧识,黄君原在京 文华书院 执教,后因故离京,托其相助落户静水。”

文华书院!

看到这四个字,王忠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他虽然只是个地方差官,但也听说过“文华书院”的大名。那是京城一所极负盛名的私人书院,虽非官学,却以其严谨的学风和出色的师资闻名,不少官宦子弟和富有才学的寒门学子都曾就读于此,其山长和教员在文人圈中颇有声望。

黄惜才,这个如今在静水县郊穷困潦倒、靠说书糊口的落魄老秀才,当年竟然是在京城文华书院执教的先生?!

这个发现,简直石破天惊!

一个曾在顶级书院执教的先生,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所谓的“因故离京”,究竟是什么“故”?这与他那惊世骇俗的“神妖论”是否有关?与他潜藏的恐惧和警惕是否有关?

王忠感到自己仿佛挖到了了一座深埋的宝藏入口,心脏激动地怦怦直跳。他强压下兴奋,仔细地将那份存根联上的关键信息抄录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原档恢复原状,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他快步离开县衙档案库,寻了一个僻静角落,立刻将这一重大发现写成一封简短的密报,准备尽快呈送给李致贤大人。文华书院这条线,无疑为调查黄惜才的真实背景,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且清晰的方向!

而此刻的黄李氏,对此一无所知。她背着沉甸甸的米袋和布料,手里拎着那块诱人的肥肉,终于回到了那间熟悉的茅屋前。

推开门的刹那,米肉的香气和崭新的布匹,暂时驱散了屋内的愁云惨雾。黄菡惊喜地围了上来,小脸上终于重新露出了孩童应有的笑容。黄惜才看着妻子采购回来的东西,看着儿子久违的笑脸,心中那根紧绷的弦,也稍稍松弛了一丝。

或许……真的是自己太过紧张了?或许那位“李贤”真的只是一片过眼云云,不会再出现?或许他们真的可以靠着这笔意外之财,度过一个难得的、不那么难熬的冬天?

黄李氏开始张罗着午饭,准备用新米蒸饭,用肥肉炼油炒菜。茅屋里难得地弥漫起一股真正属于“生活”的、温暖的气息。

黄惜才甚至拿出那壶用零钱打的、劣质却辛辣的烧酒,小小地啜饮了一口。火辣的酒液滚过喉咙,带来一丝短暂的麻痹和虚幻的暖意。

他走到屋外,看着远处静水县城的方向,目光复杂。

生活似乎出现了一线转机,短期内的困窘得以缓解。

但他内心深处十分清楚,那袋银钱所能解决的,仅仅是物质上的燃眉之急。而那笔钱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及他们这个家真正背负的秘密,却如同潜伏在深渊里的巨兽,并未远去,只是暂时蛰伏。

风暴,或许正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悄然酝酿。

换来的酒米,或许能暂解困厄。

但未来的路,依旧迷雾重重,吉凶未卜。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