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考狐仙(2/2)
三位老者闻言相视点头。胡三太爷又道:“若你为胡仙总管,遇以下三事当如何处置?其一,有狐借形迷人;其二,有民假借仙名敛财;其三,有仙家因私怨报复凡人。”
张清源一一作答:“狐迷人者,当视其动机,若为情缘,劝其收敛;若为害人,严惩不贷。假借仙名者,断其邪路,还复正道。仙家报复者,调解恩怨,各得其所。总以慈悲为本,不断善恶之根。”
三位老者闻言大喜。胡三太爷道:“先生所言,正合天道!这胡仙总管之位,非先生莫属。”说罢,取出一枚白玉印章,要授予张清源。
张清源却推辞道:“承蒙仙长厚爱,然清源尚有七旬老母在堂,需人奉养。古云‘孝为百善先’,清源若此时接任仙职,弃老母于不顾,岂不有违孝道?”
三位老者闻言动容。胡三太爷掐指一算,道:“先生孝心可嘉。令堂尚有九年阳寿。这样吧,你先暂代此职,待令堂寿终正寝,再正式接任,如何?”
张清源还想推辞,胡三太爷已将玉印塞入他手中:“此事已定,不必再推辞。平日你仍可在私塾教书,夜间或有要事,自会有人相请。若有急难,只需轻抚玉印三下,便有仙家相助。”
言毕,不等张清源再言,三位老者与宅院皆化作青烟散去。张清源只觉一阵恍惚,再睁眼时,已回到自家床上,窗外天已微明,手中却真真切切握着那枚白玉印章。
自此,张清源的生活悄然生变。白日里他仍是私塾先生,夜晚却常梦到自己断案理事,调解狐仙与凡人之间的纠纷。
这年春天,庄里李寡妇家闹狐患。每到深夜,便有黑影窜入鸡舍偷鸡,李寡妇求张清源写几张驱狐符。张清源回家后轻抚玉印,当夜便梦到一灰衣老者前来谢罪,称是自家小孙儿顽皮,保证不再犯。次日,李寡妇家的狐患果然停了。
又一日,邻村王老汉的儿子进山砍柴,三日未归。张清源受托寻人,轻抚玉印后,忽有灵感,带人在一山洞中找到昏迷的王小子,身旁还堆着些野果,似是有灵物相助。
最奇的是七月十五中元节那晚,张清源梦到胡三太爷请他断一桩公案:有胡家子弟与黄家仙为争香火斗法,殃及乡民。张清源细查因果,判两家各守其界,互不侵犯,又建议乡民在两仙交界处共建一小庙,同奉两家牌位。自此,当地竟再无仙家争斗之事。
转眼九年过去,张清源母亲无疾而终。丧事毕后第七日深夜,张清源忽见满室生光,胡三太爷率众仙而来。
“先生孝期已满,功德圆满,今日当正式接任胡仙总管之职。”胡三太爷笑道。
张清源知时辰已到,将家中事托付给已成家的儿子,又嘱咐学生好生读书,随后沐浴更衣,安然卧于榻上。
次日清晨,家人发现张清源已无气息,面容安详,手中握着那枚白玉印章。正当家人悲痛之际,那玉印竟化作一道白光穿窗而去。
同日,宋家沟的宋老三急匆匆来到张家,说昨夜梦到张清源身着锦袍,坐在胡仙庙中,左右仙童侍立,好不威严。张清源在梦中告诉他:“表弟莫念,我已就任胡仙总管,日后乡里若有难事,可到庙中焚香告知。”
更奇的是,张清源头七那晚,庄里多名乡民都梦到他驾云巡山,身边跟着几位仙家,所过之处草木繁茂,泉水复流。
自此,沂蒙山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乡民们重修了北山的胡仙庙,在正殿塑了张清源像,尊为“张文忠公”,与胡三太爷并祀。每逢旱涝疾疫,乡民们到庙中祈祷,多有灵验。
有夜行的人说,曾在月明之夜见庙中有灯光闪烁,似有人声议事,仔细听去,竟像是张清源在与众仙家商讨如何庇佑乡里呢。
这故事在沂蒙山一带流传至今,老人们常说:德行高的人,活着是乡里楷模,死后成一方保护神,这张文忠公的故事,可不就是明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