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谍报代号我是烛影 > 第72章 情报网络

第72章 情报网络(1/2)

目录

陈氏集团的会议室里,挂起了一幅巨大的上海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颜色的图钉和线条,外人看了只会以为是商业网点分布图。只有陈默自己知道,这是一张情报网络图。

“码头这边已经安排好了。”说话的是阿强,他现在是码头装卸队的队长。这个曾经在街头流浪的小伙子,如今是陈默最信任的情报员之一。

陈默点点头,在地图上浦东码头的位置插上一个蓝色图钉:“以后所有从那个化工厂出来的货物,都要重点留意。”

“明白。”阿强压低声音,“我已经在装卸队里发展了三个可靠的人。他们主要负责化工厂的货物,每次都会记下箱子的数量和重量。”

这是陈默布下的第一颗棋子。通过码头工人,他可以掌握化工厂的物资进出情况。这些看似普通的数据,经过分析后往往能得出重要情报。

第二天,陈默来到汇丰银行。他现在是这家银行的大客户,行长亲自接待。

“陈先生,您要求的特别保险库已经准备好了。”行长带着他走进地下室一个隐蔽的房间。

这个保险库表面上是存放商业文件的地方,实际上却是情报中转站。陈默设计了一套特殊的档案分类系统,不同的颜色和编号代表不同的情报类型和紧急程度。

“最近日资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我要每周一份报告。”陈默对行长说。

“这个...”行长有些为难,“客户的资金信息是保密的。”

陈默笑了笑,递过去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巨额支票,还有特高课出具的“特别调查许可”。

行长立刻改口:“既然是皇军的要求,我们一定配合。”

就这样,银行成了陈默的第二只眼睛。通过监控资金流向,他可以提前察觉日军的军事行动——大规模调兵前,军费调度总会先在银行系统里留下痕迹。

从银行出来,陈默直接去了《沪上新闻》报社。这是他最近收购的一家小报社,名义上是为了掌握舆论工具,实则是为了建立情报传递的合法渠道。

报社主编老周是个进步文人,戴着厚厚的眼镜,看起来像个老学究。但陈默知道,这个人曾经在根据地做过宣传工作,是组织安排来协助他的。

“老板,这是下周要刊登的稿件。”老周递过来一叠稿纸。

陈默快速浏览着。这些稿件表面上是商业新闻和社会报道,但实际上暗藏着组织需要的各种信息。比如某篇关于粮食价格的报道,里面就隐藏着日军粮草储备的情报。

“这篇关于浦东开发的稿子,再润色一下。”陈默指着其中一篇文章,“重点写写化工厂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老周会意地点点头。这篇文章将成为试探化工厂的敲门砖。

三天后,这篇报道果然引起了化工厂的注意。那个德国工程师舒尔茨亲自打电话到报社,要求更正报道中的“不实之处”。

“这是一个机会。”陈默对老周说,“安排记者去采访,就说是为了做更深入的报道。”

老周有些担心:“他们会接受采访吗?”

“试试看。”陈默说,“就以‘促进中日德经济合作’的名义。”

出乎意料的是,化工厂居然同意了采访请求,但要求记者必须由陈默陪同。这明显是个试探。

采访当天,陈默特意穿得很正式,还带上了特高课的证件。舒尔茨亲自在化工厂门口迎接,这个德国老头比想象中要和蔼。

“陈先生,久仰大名。”舒尔茨用生硬的中文说,“您在商业上的成就令人钦佩。”

“博士过奖了。”陈默笑着回应,“我对德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很感兴趣。”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记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提问,舒尔茨回答得滴水不漏。但在参观实验室时,陈默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穿着严密的防护服,而且实验室的通风系统特别复杂。

这不像普通的化工厂。

趁舒尔茨去接电话的间隙,陈默假装系鞋带,快速在实验室门口放了一个小装置——这是组织特制的空气采样器,可以收集空气中的微量颗粒。

“陈先生对实验室很感兴趣?”舒尔茨突然出现在他身后。

陈默镇定自若地站起身:“只是好奇。我大学时也学过一些化学,但远远比不上博士的专业。”

舒尔茨笑了笑,但眼神锐利:“化学是一门危险的学科,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这话里的警告意味很明显。陈默知道,这个德国老头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采访结束后,陈默立即通知阿强:“最近化工厂的货物要特别小心,不要直接接触,更不要打开。”

与此同时,银行那边也传来了重要情报:有一笔巨款从日本本土汇出,收款方是舒尔茨在瑞士的账户。金额之大,远远超出一个普通化工专家的正常收入。

“这笔钱的汇款方是日本陆军省。”行长悄悄告诉陈默,“而且是通过特别渠道汇出的,没有走正常的银行系统。”

陈默心里一沉。陆军省直接汇款,说明这个化工厂的项目级别很高,很可能直接关系到日军的战略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