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情报验证(1/2)
咖啡馆接头后的几天,陈默的生活看似波澜不惊。他去了几次俱乐部,打了几场牌,输赢不大,完全符合一个家底丰厚又无所事事的少爷形象。但他暗中一直在等待,等待组织的反馈,或者说,等待秦雪宁的反馈。
那天他给出的药品是实实在在的,但这还不足以完全证明他的价值和对组织的忠诚。他需要一份更有分量的“投名状”。
机会很快来了。
在一次由日本商会举办的晚宴上,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喝得有点高的日本军官在吹嘘。其中一个抱怨说最近调防到城西吴淞口附近的一个旧仓库,条件艰苦,晚上还要看守一堆“铁疙瘩”,睡不好觉。
另一个则嘲笑他,说守着个小军火库算什么苦差事,总比去前线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默立刻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城西,吴淞口附近,旧仓库,小型军火库。他不动声色地凑过去,又敬了几杯酒,用流利的日语和恭维话套出了更具体的位置——那个旧仓库以前是个纺纱厂的仓库,门口有棵大槐树。
晚宴结束后,陈默回到书房,仔细回忆并核实了这个信息。吴淞口一带确实有几个废弃的工厂仓库,符合描述。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端掉这个军火库,不仅能打击日军,还能获取一批急需的武器弹药。
但他不能直接告诉组织具体坐标。他需要用一个更符合他目前身份的方式传递这个情报。
第二天,他让老周开车,去城西“兜风”。他故意让车在吴淞口附近转悠,最后停在了距离那个疑似仓库几百米外的地方。他下车,假装欣赏江景,实则用锐利的目光仔细观察。果然,一个看似废弃的仓库门口有棵大槐树,而且仓库周围有铁丝网,门口有日本兵站岗,虽然戒备不算特别森严,但确实验证了晚宴上听到的消息。
心中有数后,他回到家,开始构思如何传递情报。他不能写纸条,风险太大。他想起之前与秦雪宁约定的另一种紧急联络方式:通过沪上广播电台某个特定时段点播歌曲的点歌人留言。
当天晚上黄金时段,沪上广播电台的点歌节目里,出现了一条看似普通的点歌信息:“一位陈先生为秦女士点播一首《夜来香》,祝您心情愉快,并提醒您别忘了下周去‘城西纱厂旧址’看看,听说那里的‘旧机器’很有意思。”
这条信息混杂在无数点歌信息中,毫不起眼。但秦雪宁如果听到,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含义:“陈先生”是陈默,“城西纱厂旧址”是地点,“旧机器”暗指军火。
信息已经发出,剩下的就是等待和验证。陈默知道,组织一定会派人去核实。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充满风险。
接下来的两天,陈默表面上一切如常,内心却难免有些焦灼。这步棋很关键。如果情报准确,他在组织内部的信任度将大大提升。如果情报有误,甚至是个陷阱,那他将万劫不复。
第三天下午,陈默接到一个电话,是秦雪宁打来的。她的声音听起来比上次在咖啡馆时平静了一些,但依然带着职业性的疏离。
“陈先生吗?我是秦雪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