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试点里的成长(2/2)
接下来的几周,试点的效果慢慢显现出来。小学段的英语课上,陈悦不再只让女生领读单词,而是让男生女生轮流领读;数学组的张昊在设计小组活动时,会特意让男生女生搭配组队,避免“男生负责解题,女生负责记录”的固定模式;初高中段的物理课上,王磊会在课前分享“吴健雄、屠呦呦”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女生也能在理科领域发光发热”;历史课上,李萌会带着孩子讨论“为什么以前大家觉得‘男生不能当护士’‘女生不能当消防员’”,让他们明白“职业没有性别之分”。
有一次,江念初去听高二的历史课。李萌正在讲“近代社会的变迁”,讲到“女性地位的提升”时,她问班里的孩子:“你们觉得,现在还有哪些‘性别偏见’在影响我们?”
一个男生站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我觉得,女生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不如男生会分析,上次我们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女生组长分析得比我还透彻,我才知道我错了。”
一个女生也跟着说:“我妈妈总让我‘别学物理,太难了,女生学不好’,但王老师跟我们说,他以前的老师就是女物理老师,特别厉害,现在我也想试试学物理。”
李萌笑着看向江念初,眼里满是欣慰。江念初坐在教室后面,看着孩子们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暖暖的——这些年轻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改变着孩子的认知,也一点点打破着固有的偏见。
试点进行到第六周的时候,江念初组织了一次“家长开放日”,邀请试点班的家长来听课,还展示了这几周的评估成果。展板上,有孩子们手绘的“课堂平等统计图”,有初高中学生的访谈记录,还有老师的反思笔记。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家长看着统计图,惊讶地说:“原来我家孩子在课堂上,举手10次,只被叫到2次,还是因为她是女生?我以前从来没注意过这些。”
另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访谈记录里写着“爸爸不让我学历史,说男生学历史没出息”,脸上有些愧疚:“原来孩子心里这么想,我一直以为是为他好,没想到反而给了他压力。”
江念初走到家长中间,轻声说:“其实我们做这个评估,不只是为了改变课堂,更是为了改变我们每个人的观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可能在无意识中给孩子贴标签,比如‘男生要坚强’‘女生要文静’‘男生该学理科’‘女生该学文科’。但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不应该被性别框住。”
有位家长点点头:“江老师,你说得对。我家孩子以前总说‘我是女生,学不好数学’,现在她跟我说,‘我们数学老师说,女生也能学好数学,我要加油’,这就是最大的改变。”
开放日结束后,很多家长都来找江念初,希望能把自己孩子的班级也纳入试点。负责英语的陈悦笑着说:“江老师,我们现在成‘香饽饽’了,以前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现在还关心孩子在课堂上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江念初也笑了:“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教孩子‘认识自己’‘尊重他人’,让他们知道,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的路。”
晚上,江念初把试点成果整理成报告,发给了父亲江哲。江哲退休前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看到报告后,很快就回复了消息:“念初,你们做得比我想象中还好。校外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你们能关注到‘性别平等’这个点,很难得。这些年轻老师有活力、有想法,你要好好带他们,把这个试点推广下去。”
江念初看着消息,想起白天孩子们在课堂上自信的样子,想起年轻老师们认真的神情,心里充满了力量。她走到窗边,看着培训机构里亮着的灯光——语文组的林溪还在批改作业,数学组的张昊在准备明天的统计表格,物理组的王磊在查“女科学家的资料”。
她知道,“校园性别平等评估体系”的试点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还要把这个评估推广到更多科目、更多班级,让每个来“启智教育”的孩子,都能在平等、包容的环境里学习,不用因为性别,就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因为别人的偏见,就怀疑自己的能力。
就像有个孩子在课后访谈里写的:“我以前觉得,男生就该学理科,女生就该学文科,现在我知道,我可以学我喜欢的,不管它是理科还是文科,不管别人怎么说。”
这就是试点里最珍贵的成长——不只是数据的改变,更是孩子心灵的觉醒。而江念初和她的团队,会一直守护着这份觉醒,在教育的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