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谣言如刀与“星火”燎原(1/1)
那持续了零点三秒的湛蓝色等离子射流,如同刺破厚重阴云的第一道闪电,尽管短暂,却照亮了一条充满荆棘却真实存在的道路。“烛龙”项目的突破,被列为吕宋最高机密,仅有凌云、朱棣等寥寥数人知晓。它带来的振奋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在核心圈层,无法,也不能对外宣扬。因为外部的局势,已然更加恶化。
郑和带回的恶毒谣言,如同被浇上了火油,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和那无形“催化”的作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明各地蔓延、变异。
“凌云乃天魔降世,格物之学乃魔道,专为坏我华夏纲常,断我儒家文脉!”
“那飞天铁鸟夜间投放的不是蛊毒,是能让人迷失心智、沦为行尸走肉的妖雾!”
“陛下已被妖法控制,所谓星海威胁,实为遮掩其篡位之实的弥天大谎!”
谣言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煽动性。江南某些士子聚集的书院,甚至出现了公开焚烧格物书籍、砸毁“天工局”设立的简易算术教习点的极端事件。北方一些卫所,也出现了士卒抵制新式火铳,认为其“不祥”,宁愿使用旧式刀弓的情况。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股风潮开始向朝廷内部渗透。一些原本就对新政不满、或因利益受损而心怀怨望的官员,开始暗中串联,奏折中虽不敢明指皇帝,却将矛头直指凌云和“天工局”,弹劾他们“蛊惑圣听”、“祸乱朝纲”、“与民争利”,要求废止新政,恢复旧制。
朝堂之上,暗流汹涌。朱棣虽以铁腕压服,处置了几个跳得最欢的官员,但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不信任与抵触情绪,却难以驱散。他甚至能感觉到,一些原本忠心耿耿的老臣,看他的眼神中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
“它们在加速……它们想在我们内部凝聚力形成之前,就让我们从内部崩溃。”凌云看着各地汇集来的情报,语气沉重。玄玑子感应到的“模拟攻击”正在化为现实,那星海观察者如同一个高明的棋手,正在利用文明自身的弱点,落下一枚枚导致分裂的棋子。
“必须反击!不能任由谣言肆虐!”朱棣烦躁地在殿内踱步,“光靠杀,杀不尽悠悠众口!”
“陛下所言极是。”凌云眼中闪过一丝锐芒,“谣言畏光,畏惧事实。我们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更强大的‘星火’,去照亮迷雾,去点燃希望!”
一项名为“星火燎原”的全面宣传与动员计划,在凌云的主导下迅速出台。
首先,一直被限制在吕宋及周边区域发行的《格物新报》,被允许并鼓励在大明境内各主要城市设立分社,公开发行。报纸内容不再局限于技术科普,而是增加了大量社论、时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确凿的数据,阐述工业发展对国强民富的重要性,揭露旧有生产关系的弊端,并首次有限度地、以“假设”和“推演”的方式,提及可能存在的外部威胁,强调团结与创新的必要性。
同时,“天工局”组织了数十支由格物院学子、技术工匠和能言善辩之士组成的“宣讲团”,分赴各地,深入市井乡村。他们不仅宣讲,更带着实物——简易的蒸汽泵模型、能放大微小物体的凸透镜、改良的钢铁农具、甚至是一些基础的医疗救护演示。他们用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和民生改善,来证明格物之学的价值,反击“奇技淫巧”的污名。
在军事上,李参将策划了一场小规模的、但极具观赏性的“新军演武”。在南京城外划定的演武场内,装备燧发枪和轻型野战炮的新军部队,以整齐的队列、迅猛的火力、以及步炮协同的战术,彻底碾压了数量相当、但使用传统冷兵器和旧式火器的京营“对手”。这场公开演武,让许多原本对新军改革持怀疑态度的武将和士卒,直观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差距和变革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凌云授意陈默,在不泄露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向大明方面有限度地开放了部分“星槎”的地面静态展示和低空通场飞行。当那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在南京、北京等地上空低空缓缓掠过时,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具象化展示——这并非妖法,而是人力可及的、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工具!
这些举措,如同投入浑浊泥潭的一块块明矾,开始逐渐澄清谣言带来的混乱。《格物新报》的发行量在争议中节节攀升;“宣讲团”所到之处,虽然仍有唾骂与驱赶,但也开始吸引大量好奇的民众和部分开明士绅;新军演武的胜利,让军队内部的抵触情绪有所缓和;而“星槎”的惊鸿一瞥,更是激发了许多年轻人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向往。
“星火”计划,艰难地,却坚定地,开始燎原。
然而,凌云和朱棣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内部的裂痕需要时间来弥合,而那星海中的观察者,绝不会坐视他们的文明逐渐凝聚。玄玑子最新的感应表明,那无形“催化”的力度正在加大,目标似乎更加精准地指向了同盟的关键节点——比如,正在荒芜海湾进行秘密测试的“烛龙”项目基地!
“加强‘烛龙’基地的防护,尤其是反侦察和心灵屏蔽措施!”凌云果断下令,“玄玑子道长,请您务必密切关注,若有异常,不惜一切代价示警!”
文明的火种在风中摇曳,内部的纷争与外部的窥探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
“星火”正在点燃,但能否形成燎原之势,驱散来自星空的寒意,依旧未知。
时间,在希望与危机的拉锯中,无情地流向那最终的审判之日。